盐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凌家荣,钱庆龙,冯志祥(盐城市水利局,江苏盐城224002)摘要:在查明盐城市地下水各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开采现状和水位动态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法对盐城市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核定了全市市、县(市)、乡(镇)三级行政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其中Ⅱ,Ⅲ,Ⅳ承压含水层可开采量分别为4992万m3/a,6103万m3/a,5478万m3/a.最后制定了全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规划,调减开采区面积1633km2,控制开采区面积2348km2,扩大开采区面积11083km2:TV211.1+2文献标识码:B:1006Ο7647(2000)03Ο0048Ο03河间地块单井涌水量多小于500m3/d.1.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盐城市深层承压水埋藏较深,极难接受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其补给区主要分布在市外泗洪、盱眙一带及沂蒙山区,源远流长.在天然状态下,本市西部是主要的补给边界,东部沿海则为排泄边界,地下水由西部向东部运动,由于水力坡度较小(约百万分之一),其水平径流十分缓慢.在开采条件下,由于水动力条件改变,地下水流向中部开采较强烈的漏斗区,周边均成为补给边界,人工开采成为其主要排泄形式.地下水垂向径流,由于各含水层间均有较厚的粘性土隔水层相阻,上下含水层基本不发生水力联系.1.3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盐城市Ⅱ,Ⅲ,Ⅳ承压水矿化度均以小于1g/L的淡水和1~2g/L的微咸水为主,水质中偏碱性.微咸水所占比例随深度变浅而增加,由Ⅳ承压水的40%增至Ⅱ承压水的55%.水化学类型:淡水区一般以HCO3·ClΟCa·Na型或HCO3ΟCa型为主;微咸水多为Cl·HCO3ΟNa型或Cl·HCO3ΟNa·Ca型.微咸水的分布规律大体为:北部多于南部,河间地块多于古河道.江苏省盐城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带,苏北平原中部,东临黄海,西接扬州、淮阴,南与南通、泰州接壤,北和连云港毗邻.全市下辖九个县(市、区),总面积14983km2,总人口783.5万人.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条件的改善,全市城乡地下水开采日趋剧烈,部分城镇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和过量开采,造成水位大幅度下降,引发了地面沉降和水质咸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开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述1.1含水岩组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盐城市自新生代以来,全市长期处于沉降状态,沉积了厚度达200~1600m的松散堆积物,构成了一套巨厚的地下水含水系统.目前,全市500m深度以内共分为五个含水层,分别为潜水和Ⅰ,Ⅱ,Ⅲ,Ⅳ承压含水岩组.其中,潜水和Ⅰ承压含水岩组水质较差,利用价值不大;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为Ⅱ,Ⅲ,Ⅳ承压含水岩组.市内Ⅱ,Ⅲ,Ⅳ承压含水岩组由古沂沭河、古淮河、古长江三大水系分别在中更新世、下更新世和中、上新世共同营造而成.其理藏深度受基底构造控制,坳陷区较深,隆起区较浅,总体呈东深西浅、南深北浅的规律变化.含水层顶板埋深分别为60~140m,110~300m,160~370m.富水性受古地境控制古床单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2.1地下水开采现状据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资料显示,至1996年,全市共有开采井2008眼,年开采地下---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别为833眼、983眼、166眼、26眼,年开采量分别为2683万m3,5058万m3,2328万m3,343万m3.在区域分布上,Ⅱ承压开采井主要集中在大丰市、射阳县,开采量约占总量的65%;Ⅲ承压开采井在全市普遍分布;Ⅳ承压开采井主要集中在盐城市区,开采量约占总量的40%.2.2地下水水位动态Ⅱ承压水1991~1995年区域水位变化以持续缓慢下降为主,年下降速率小于0.5m,开采较集中的漏斗区为中速下降,年下降速度在0.5~1.0m之间;个别地区如合德镇呈快速下降,年下降速率大于1.0m.Ⅲ承压水水位普遍呈中速下降,新形成的降落漏斗,水位多呈快速下降;形成时间较长的老漏斗,中心水位变化不大,多为缓慢下降,而外围则下降速率较快,多呈急速下降.Ⅳ承压水由于目前监测点较少,区域水位变化尚难掌握,但漏斗区的水位多呈急速下降态势,漏斗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水位的持续下降,促使全市Ⅱ,Ⅲ,Ⅳ承压水位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分别形成了7个、10个、4个水位降落漏斗,20m等水位线圈定的面积分别为796km2,1642km2和1881km2,最大中心水位埋深分别为41.2m,36.4m和46.0m.2.3地下水水质评价评价标准采用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评价井数334眼,其中Ⅱ,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