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Abstract:Chinesehamstersareakindofvaluablelaboratoryanimalresourcesandplayanimportantroleinmedical,geneticsandpharmaceuticalresearch.Moreandmore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Chinesehamstershavebeendiscoveredwithin-depthresearch,andmanyChinesehamstermodelshavebeenestablishedsofar.ThispaperisabriefoverviewofthedevelopmentandresearchprogressofChinesehamstersandtheirapplicationintaxonomyandmedicalresearch.Keyword:Chinesehamster;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imalmodel;中国地鼠是我国特有的优势鼠种,个体小,便于操作,易于饲养,经济易获。中国地鼠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中国地鼠自被开发以来有关的应用文献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国地鼠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1、中国地鼠的基本概况1.1、中国地鼠的分类地位及开发历程中国地鼠(Cricetulusbarabensisgriseus或Chinesehamster)属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仓鼠亚科。中国地鼠是田间常见野鼠,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与小鼠和大鼠存在较大差异[1-3]。---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国内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将野生型中国地鼠引入实验室并驯养成实验动物。20世纪40年代末,Schwentker从我国取10对野生原种培育,数年后遍及欧、美、日等国的部分主要实验室。1958年,Yerganian[4]首次报道了在实验室成功繁育出中国地鼠。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成功培育自发性NIDDM近交系中国地鼠(KDS)糖尿病模型[5]。1980年春,薄家璐[6]从北京郊区农田捕获60只中国地鼠开始驯化,1991年成功培育出中国地鼠近交系,命名为SYB1并于1993年载入国际实验动物索引。宋国华等[7]通过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证实山医群体E家系有很高的遗传纯度。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徐植岚教授课题组建立了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A:CHA)的基础种群,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较黑线仓鼠在皮肤微循环、辐射防护、体表寄生虫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都展现出更多的优越性;赵彦斌[8]对其白化性状产生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为黑线仓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美国Upjohn群体、加拿大的Best群体及日本的Asahikawa群体等都已形成中国地鼠群体[9]。1.2、基本生物学特性近交系中国地鼠较野生型中国地鼠体型偏小,保留了野生型中国地鼠的基本性状特点,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中国地鼠成年雌鼠平均体重36.5g,体长8.8cm;雄鼠体重32.5g,体长9.9cm,经累代近交其体型有减小的趋势。幼鼠性成熟日龄约为55.0d,雄鼠稍早于雌性,妊娠期平均20.05d[10],雌性山医群体近交系的动情周期平均为(91.20±23.02)h[11]。雌、雄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心率无明显差异,为每分钟(658±102)次[10];血压也无明显差异,平均压为(12.02±4.91)kPa、(12.31±5.73)kPa;呼吸频率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每分钟(120.10±28.73)次、每分钟(134.82±22.97)次[12]。初生年份和胎次对中国地鼠的产仔数影响较显着[13]。遗传力综合体现了生物的性状、群体和环境,山医群体近交系E繁殖性状的遗传力属低遗传力[14]。白化中国地鼠的繁殖性能于1990年首次被报道,包括孕产期和性周期等[15]。自发NIDDM中国地鼠平均出生体重为(1.60±0.10)g,离乳活仔数为(3.47±1.11),成活率为91.74%[16]。2、中国地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Hseieh自1919年开始在医学研究中利用中国地鼠,近年来[17-19]中国地鼠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地鼠在Ⅱ型糖尿病、微生物、脂类代谢、肿瘤和寄生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2.1、Ⅱ型糖尿病(自发NIDDM)中国地鼠模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虽然已有很多种类,但自发的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尚少。中国地鼠可通过近亲交配产生遗传性糖尿病,自发NIDDM中国地鼠易发病、发病率高、各代间都比较稳定;糖尿病发病及病程对繁殖生长性能影响不明显;自发NIDDM中国地鼠发病率受饮食和环境因素影响,肾糖阈较高,无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条件下仍可存活,其病理变化与人类糖尿病相似,发病后糖代谢、脂质代谢和蛋白质谢的变化水平与人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