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市水稻量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总结摘要总结东港地区水稻量化栽培技术,指出最有效的基藥肥和穗肥比例是6:4,水稻全生育期需纯N210kg/hm2P2O575kg/hm2、K2060kg/hm2o基菓肥施纯N124.2kg/hm2、P20575kg/hm2、K2030kg/hm2,倒四叶时施纯N58.2kg/hm2,倒二叶时施纯N27.6kg/hm2、K2030kg/hm2o通过应用量化施肥技术,氮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单产提高14%,减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程度,增效3300元/hm2,表明东港地区适宜应用水稻量化栽培技术。关键词水稻;量化栽培;前肥后移;氮肥;穗肥;辽宁东港S511文献标识码A1007-5739(2012)24-0064-02水稻量化栽培技术是通过移栽秧苗数量的准确配置,以及减少基藥肥数量和控水晒田等措施,控制无效分藥的形成,使有效分菓成穗率达到80%〜90%,提髙水稻群体质量;通过前氮后移、增加穗粒肥施用,促进颖花分化和籽粒灌浆结实,氮肥后移既能避免水稻中期生长旺盛而导致的过早封行,底部叶片隐蔽等问题,又能促进动摇分藥成穗和增加颖花分化数量,形成大穗并提高结实率,还能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1-2]o由此,---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充分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并使水稻生产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逐渐减少栽培措施的盲目性,实现水稻栽培产量与效益的同步增长。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无霜期170d,有效积温3300°C左右,年降雨量800〜1200mm,雨量多,湿度大,每年病虫害发生都比较严重,加之传统的栽培模式比较注重前肥的施用,往往易造成前期封垄过早,无效分菓增多,纹枯病发生严重,降低肥料的利用率,导致水稻单产徘徊不前,前后时期施肥比例不当,'‘一炮轰”施肥导致农田面源污染严重,肥料利用率偏低,尤其施氮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由于前期施肥量较大,形成大量无效分藥,造成植株郁闭,后期又因营养不良造成减产。水稻量化栽培技术是在量化施肥、量化灌溉的基础上,应用“水稻叶龄模式”和“作物群体质量”理论进行综合创新,使水稻生育的各个过程都有准确的定量诊断与调控技术指标,以实现水稻生育规模化、诊断指标化、技术规模化。东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从2009年开始,在前阳镇、十字街镇进行水稻量化栽培试验,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到2012年在全市已经大面积推广,采取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水稻平均单产9982.5kg/hm2o比常规对照(单产8760kg/hm2)增加经济效益3300元/hm2,此项技术在东港地区推广应用效果明显。1主要量化技术---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1品种港育129、港育6号、港源8号、辽优5218o1.2量化育苗播种量按照培育水稻壮秧的要求,控制水稻育苗播种量。人工手插秧的软盘和钵体的播种量以每盘65〜70g为宜,机插秧秧盘的每盘播量控制在110〜120幻隔离层和常规育苗的播种量为150g/m2o1.3量化需栽秧苗数量按照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和预期的目标产量,设定预期的收获穗数,根据移栽时间、移栽方式及秧苗素质等因素,推算出每株秧苗可形成的有效茎藥数,进而计算出单位面积需要移栽的秧苗数量。以成穗数375万〜420万穗/hm2,每株秧苗形成有效分菓5个以上,则移栽基本苗数为67.5万〜82.5万株/hm2o插秧规格采用30.0cmX13.3〜16.7cm,每穴3〜4株苗,插秧深度以不漂苗为宜;抛秧移栽19.5万〜25.5万穴/血2,抛后进行适当调匀,扶正倒伏秧苗。每隔3m捡出一条作业道。1.4量化施肥数量和元素配比1.4.1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根据水稻氮、磷、钾吸收比例(通常1:0.45:1〜1.2),按照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和土壤养分丰缺程度确定,并适量施用锌肥和硅肥。1.4.2氮肥施用量。根据目标产量吸氮量、土壤供氮能力和当季利用率计算,通常施纯N225〜270kg/hm2o1.4.3肥料施用时期。氮肥实行前氮后移,降低基肥和藥肥---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kg/hm2,倒四叶时施纯N58.2kg/hm2,倒二叶时施纯N27.6kg/hm2.用量,增加穗肥和粒肥用量,基菓肥和穗粒肥按6:4比例施用。氮肥具体施用时间:基肥用于移栽前耙田时施用,占总肥量的40%左右;分藥肥在移栽后5〜7d、秧苗长出新根时施用,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