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赣语研究述评(最新)--湘籍语言学爱好者必读文章编号:1019—1432(2004)04—0018—04湖南赣语研究述评李冬香①(广东韶关学院中文系,广东韶关512005)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11019)[1],湖南赣语主要分布在湘东14个县市,它们是: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今炎陵)、临湘*、岳阳*、华容、耒阳、常宁、安仁、永兴、资兴,此外,湘西南的洞口*、绥宁*、隆回*等县市也有赣语分布(县市名后加星号“*”的表示该县市的部分地区)。湖南赣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只有一些地方志对其语音、词汇作过零星而不成系统的研究。解放以后,湖南赣语方言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湖南赣语研究的单篇论文有50多篇,专著有10多本。一语音研究较早对湖南赣语语音进行研究的要数杨时逢的《湖南方言声调分布》(史语所集刊之二十九,1957年)。该文利用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赵元任、丁树春、吴宗济等对湖南方言的一次普查所整理的材料,把湖南方言中的声调情形大致分为4派。其中,永兴属四声调类派,浏阳、耒阳、安仁、酃县、资兴属有入声的五声调类派,绥宁、茶陵、攸县属无入声而分阴阳去的五声调类派,华容、岳阳、临湘、平江属六声调类派;该文还讨论了湖南方言声调调值及其分布的情形等。其次就是杨道经的《湖南临湘方言与北京语音的比较》(方言与普通话集刊,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4期),文章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把临湘方音同北京语音进行了粗略和概括地比较,揭示了临湘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点。此外,夏剑钦的《中古开口一等韵在浏阳方言有“i”介音》(中国语文,11012年第6期)介绍了浏阳县城及县城以南的“南乡话”中的特殊音韵现象,即流、臻、曾三摄的开口一等韵比较普遍的有“i”介音。后来研究语音的文章主要发表在分别由湘潭大学学报(11013)和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1015)出版的增刊———《湖南方言专辑》中。收入11013年《湖南方言专辑》中的有:喻深根的《平江方言音系及其归属问题》、李新梯的《安仁音系简介》。收入11015年《湖南方言专集》中的有:董正宜的《攸县音系简介》、夏剑钦的《浏阳南乡方言声韵调与广韵比较的演变概貌》、钟隆林的《耒阳方言的唇齿浊擦音声母》和《湖南耒阳方言的文白异读》。这些文章,有的在描写音系的基础上探讨其归属;有的描写某方言的共时平面的语音特点;也有的同中古音进行比较,显示某方言的历史演变概貌;还有的揭示方言中的特殊音韵现象。除了以上文章外,刘唯力的《平江话中古来母读如端组的文章编号:1019—1432(2004)04—0018—04湖南赣语研究述评李冬香①(广东韶关学院中文系,广东韶关512005)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11019)[1],湖南赣语主要分布在湘东14个县市,它们是: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今炎陵)、临湘*、岳阳*、华容、耒阳、常宁、安仁、永兴、资兴,此外,湘西南的洞口*、绥宁*、隆回*等县市也有赣语分布(县市名后加星号“*”的表示该县市的部分地区)。湖南赣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只有一些地方志对其语音、词汇作过零星而不成系统的研究。解放以后,湖南赣语方言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湖南赣语研究的单篇论文有50多篇,专著有10多本。一语音研究较早对湖南赣语语音进行研究的要数杨时逢的《湖南方言声调分布》(史语所集刊之二十九,1957年)。该文利用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赵元任、丁树春、吴宗济等对湖南方言的一次普查所整理的材料,把湖南方言中的声调情形大致分为4派。其中,永兴属四声调类派,浏阳、耒阳、安仁、酃县、资兴属有入声的五声调类派,绥宁、茶陵、攸县属无入声而分阴阳去的五声调类派,华容、岳阳、临湘、平江属六声调类派;该文还讨论了湖南方言声调调值及其分布的情形等。其次就是杨道经的《湖南临湘方言与北京语音的比较》(方言与普通话集刊,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4期),文章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把临湘方音同北京语音进行了粗略和概括地比较,揭示了临湘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点。此外,夏剑钦的《中古开口一等韵在浏阳方言有“i”介音》(中国语文,11012年第6期)介绍了浏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