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湖区主要生态问题与对策[原创2010-7-1212:51:05]字号:大中小资源形势资源安全资源管理宏观调控专家观点当前位置:资源研究>专家观点江汉平原湖区主要生态问题与对策2007-04-20|作者:邓宏兵,张毅,李俊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关闭】.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M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DIV.union{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DIV.unionTD{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摘要:江汉平原湖区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洪涝灾害严重、泥沙淤积和沼泽化现象普遍、湖泊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血吸虫未得到根治等是该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流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及人为影响密切相关。治理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树立综合治理的思想,强调统一规划管理,突出治水中心环节;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湖区资源;控制湖泊水体污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构建完善的湖区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关键词:江汉平原湖区;生态环境;对策:F12415文献标识码:A:167120169(2006)0420056204江汉平原湖区的范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法不一[1](P1)[2](P82-86),本研究将研究范围界定为湖北境内以江汉平原为依托的、海拔50米等高线以内的所有地区。利用遥感影像图,借助GIS/RS分析方法得知,江汉平原湖区地处东经111°36′38.76″-116°7′52.14″、北纬29°25′59.25″-31°27′14.45″之间。西至枝江,北到钟祥长寿镇附近,东至黄梅龙感湖,南至湘鄂边界。按自然界线计算面积4.664---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km2,按行政区统计面积为6.475万km2。江汉平原湖区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洪涝灾害严重、泥沙淤积和沼泽化现象普遍、湖泊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血吸虫未得到根治等。认识和研究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治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一)洪涝灾害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与长江流域洪水关系密切。长江流域洪水按成因可分为由暴雨形成的山洪和由客水形成的洪水,按照洪水出现的地域可分为全流域性洪水和区域性洪水两种基本类型。全流域性洪水洪峰高、流量大、灾害严重,出现频率相对较小;区域性洪水常出现在干流的某段或某些支流,发生机会较多,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低估的。自1153年以来有代表性的28场大洪水中,全流域性洪水占8场,区域性洪水占20场。其中21场大洪水都对江汉平原湖区产生了巨大影响[3]。自唐朝以来,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一直频繁发生,且频率加快,唐代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元代平均每619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清代平均每4.3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从成因类型看以客水成洪为主。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从水文方面看,具有峰高量大、历时时间长、季节性明显和重复性、阶段性、连续性等特征。1860年及1870年枝城站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为110000m3/s;汉口站多年平均洪水历时时间超过50天,1998年超过2个月,1954年汉口站60天最大洪水量达3220亿m3。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22.9%)、6月(22.9%)和7月(19.9%),洪灾出现的时间分布与暴雨基本一致。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出现时序是不均匀的,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如1931年和1954年的特大洪水,从其气象成因与暴雨洪水的分布特征来看就基本相似。同时,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在时序上频发期和低发期呈阶段性的交替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点。不仅如此,在高频期内大洪水往往连续出现。如1848年、1849年和1882年、1883年都是连续两年发生大洪水,1860年、1870年相隔10年出现两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