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红楼梦两译本里文化差异的对比邓玉羽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翻译对任何译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文借鉴前人对两个译本(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的研究,通过对分析两个译本对《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探讨了两个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翻译,意在发掘更多影响译者对文化内容翻译的因素。关键词:文化、翻译策略、译者、译文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已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为我国古典小说外文译本之冠。其中最有影响的两个全译本是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敏福德译的石头的故事(TheStoryoftheStone)以及中国人杨宪益和其夫人戴乃迭译的红楼梦(ADreamofRedMansions)。将《红楼梦》译成英语,对译者是个挑战。作为译者杨宪益夫妇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为对象的;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显然是更多的考虑了译文读者,是为一般的英语读者翻译的,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因而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现在学者们一致认为杨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多采用异化,属于语义翻译;霍译本则倾向于归化,属于交际翻译。那么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很多学者借助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来分析两译本在文化翻译上的差异及其原因,这当然具有系统性。本文则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探讨两个译本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同处理手法,并试图从主客观两方面来阐述翻译背后的“故事”。二、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1.1从人物姓名、称呼语的角度来看在《红楼梦》中的人名、称呼颇能体现汉民族文化内涵,英译处理时十分棘手,因为在英语国家,杨译本和霍译本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两种翻译样板例: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杨译:Yu-chuanTastesSomeLotus-LeavesBroth;Ying-erhSkillfullyMakesa-plum-blossomNet霍译:SulkySilvertastessomelotus-leafsoup;andGoldenOrioleknotsaflower-patternedfringe通过从两个译本中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音译与意译的效果是有差异的。在杨译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两个女孩名字的处理使用了直接音译的手法,译为“Yu-chuan”和“Ying-erh”,这一点和原文是对应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处提到莺儿会编梅花络,心灵手巧,还用花草编小竹篮送人,为了让读者能体会到名字背后包含着哪些寓意或暗示。霍氏版本中将“莺儿”意译为“GoldenOriole”,让西方读者感到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1.2习语中的民族符号语言音位系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民族符号。在《红楼梦》中有许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象(Cultureimage)的词语。例: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如今得娶了金桂,又见金桂的丫鬟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他。(第八十回)杨译:NowXuePanwasalivingexampleofthesayingsaucer“tocovetthelandofShuaftergettingtheregionofLong”AftermarryingJin’gui,hewasstruckbyhermaidBaochan’scharms.……霍译:XuePanwasinsomerespectslikethegeneralofoldinwhom‘conquestdidbutbreedappetiteforfurtherconquest’,forwhen,afterhismarriagetoJin-gui,hediscovered…杨宪益、戴乃迭又一次直译,将中国古代地名直现于译文中,同时译者又考虑了读者对上下文的理解的需要,在地名前加上了thelandof和theregionof。所以,建立在“忠实于原作,借译作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传统与文化”这一立足点的直译,自有它独特的风姿和生命力。而霍译却用了英语里的习语,让读者可以很好地通过译文了解原文的意思。1.3从色彩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红楼梦》中用了大量的色彩词汇来描写服饰、用具、建筑和环境等,其中“红”是贯穿全书的主色调。“红”在汉语中代表喜庆、显贵、荣耀等,多为褒义。下面通过《红楼梦》中“红色”的翻译来进一步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例: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贾元春将“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