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4期2001年9月NATIONALITIESRESEARCHINQINGHAI(socialsciences)VOL.12NO.4Sep.2001关于青海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考余永英(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摘要:本文利用大量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青海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成因,并提出了促进民族发展的设想和建议。关键词:青海;民族地区;发展:1005-5681(2001)04-0009-04:D924.36文献标识码:AThethoughtsonethnicareas’developmentinQinghaiYUYong-yingAbstract:Onthebasisofutilizingalotofresearchdata,thispapermadeananalysisonimpoverishedandbackwardcause,andputforthsomesuggestionsonthedevelopmentofethnicareas.一、青海民族贫困地区的分布二、青海民族地区贫困的成因11生态环境恶化,增加脱贫难度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东部、南部多为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气候严寒、干燥,缺氧,冬季长达6-7个月,全年平均气温摄氏5度左右,没有绝对无霜期,不利于生物生存、生长。省内虽然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但可耕地面积只有59万公顷,仅占总面积的8%;草地面积3646.67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0.5%,其中可利用的草地仅3160万公顷,牧草生长不良,且鼠獭虫害及沙化严重,其余均为不可利用的戈壁、沙漠或高原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只有2.59%,居全国末。水土流失面积达33.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荒漠化面积由解放初期的600万公顷增加到青海是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十分艰巨的省份。1993年经国务院重新核定的贫困县有14个,加上38个省定贫困乡,贫困总人口达119.5万人,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其中青南高寒牧区有15.1万人,东部干旱地区有100万人。全省14个国定贫困县中,4个是民族自治县,8个是藏族自治州所属县。38个省定贫困乡中,7个是民族乡,14个是自治州、县所属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下人口达41.47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72.3%。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南高寒牧区和海拔2400-2800米之间的收稿日期:2001-02-28作者简介:余永英(1965—),女,藏族,青海湟源人,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翻译。9---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第12卷余永英:关于青海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考占14%,比全国平均低20个百分点。③41财政投入不足,金融扶贫优惠政策不到位沿袭全国统一体制的运转体系,在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建立了超越经济基础的庞大上层建筑“,吃饭财政”问题比内地更为突出,国家的补助和有限的财政收入,用来养人尚不够,何谈有效行政,更不用说发展民族经济。尤其国家取消对民族省区每年递增10%的定额补助后,使各地财政困难明显加重,多数地区赤字严重,拖欠工资、离退休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干部职工医药费、差旅费无法报销,基层有的退休人员去世多年,其在世时的退休费、医药费还不能解决。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贫等资金也由于银行转入商业性质和利益的影响,对民族地区的很多优惠政策也消灭殆尽,导致越贫困地区投资环境越差、越得不到扶贫资金的支持,越是贫困户,还贷能力越差、越得不到扶贫信贷。5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青海省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边远地区和青南牧区更为突出。我省民族地区不通电的村达272个,不通公路的村达255个;广播电视未覆盖的村达2005个,没有卫生所的村达293个,未解决饮水困难的人口达26.89万人,未解决饮水困难的牲畜达139.95万头(只),农村住房困难户达15000户④。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也有待于上档次、上质量和巩固提高。有些乡不通公路,有些虽有公路也是便道和季节性通路,有些边远的县、乡、村之间相距几百公里,既无公路,又无邮电通信设施,仍处信息传递靠乘马、物资运输靠牛驮的状态,一遇大雪封山救灾物资运不进去,畜产品运不出来,危重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61社会发育程度低下,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落后,劳动者素质低,是造成贫困的又一主要原因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了农牧民家庭收入。国定贫困县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盲比重大,二是接受各种技能培训的人次少。根据省统计局1999对我省14个国定贫困县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983名半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