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研究及比较【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176-02---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摘要】目的选择最优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是为保护病人的每一根血管,以达到优质服务,避免医疗纠纷。方法随机将900例住院输液的病人分ABC三组,平均每组300人,护士采取ABC三种不同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对病人出现皮下淤血例数、病人满意度、护士所消耗时间进行比较。结果A组拔针后皮下淤血0.67%,满意率99.3%,拔针总耗时26.3±2.9h。B组拔针后皮下淤血42%,满意率41.7%,拔针总耗时7.5±1.5h。C组拔针后皮下淤血0.67%,满意率99.3%,拔针总耗时5±0.5h。A组与B组比、C组与B组比拔针后皮下淤血、病人满意率差异极显著(p<0.01)。拔针总耗时:A组>B组、A组>C组。结论C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不仅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低,病人满意率高,而且护士耗时少,工作效率高,是最优静脉输液拔针方法。【关键词】静脉输液拔针静脉输液完毕后拔针是静脉输液治疗的最后阶段,如处理不好可出现疼痛、皮下淤血、给病人带来痛苦,降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近年来对静脉输液后拔针研究较多[1][2],但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仍有缺陷,为了探讨一种更好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本研究采用三种方法进行静脉输液后拔针,并对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本院免疫、血液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生活能自理的住院输液病人900人,年龄18—78岁,男300人,女600人,120人有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障碍,780人无凝血功能障碍。1.2方法1.2.1随机将900例住院输液的患者分ABC三组,平均每组300人,护士采取ABC三种不同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病人出现皮下淤血例数、病人满意度、护士所消耗时间进行比较。资料分析采用DPS6.55进行统计。---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2.2ABC三种不同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A组静脉输液拔后针方法:当输液瓶内液尽,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时,护士先分离固定于头皮针针翼的输液贴露出穿刺处,然后用左手示指压在针尖的近心端,左手拇指在针头下方同时用力绷紧患者的手背皮肤,右手持针柄,并将针柄略微抬高,快速拔针后[2],立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纵向放于皮肤进针点和静脉进针点>1.5cm上按压,对于凝血机制好的,按压2~3min即可,对于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B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当输液瓶内液尽,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时,护士开始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条带敷贴的胶布,按A组方法将针头拔出后,快速按压,再换病人的手让病人用手继续按压2~20min。C组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当输液瓶内液尽,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时,护士开始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条带敷贴的胶布,并告知病人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5~1.5cm,按压范围应大于1.5cm,勿边按压边揉,这样容易使已经凝血的血管重新出血,让病人未输液的另一手拇指放于静脉走向皮肤进针点和静脉进针点>1.5cm上,护士的左手拇指重叠放于病人手拇指上,右手持针柄并将针柄略微抬高,快速拔针后,护士的左手拇指重叠病人手拇指快速向下按压,护士手放开让病人继续按压,凝血机制好按压2~3min,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2.结果ABC三种不同的静脉输液拔针方法情况比较见表1。A组拔针后皮下淤血0.67%,满意率99.3%,拔针总耗时26.3±2.9h;B组拔针后皮下淤血42%,满意率41.7%拔针总耗时7.5±1.5h;C组拔针后皮下淤血0.67%,满意率99.3%,拔针总耗时5±0.5h。表1ABC三种不同的静脉输液拔针方法情况比较n=900组别皮下淤血(人)病人满意(人)拔针总耗时(h)A组229826.3±2.9---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B组1261257.5±1.5C组22985±0.5注:A组与B组相比,皮下淤血人数差异极显著(χ2=150.2483,p<0.01),病人满意人数差异极显著(χ2=237.0798,p<0.01),A组与C组相比,皮下淤血人数及病人满意人数差异均不显著(p=1),B组与C组相比,皮下淤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