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社會變遷授課老師:施世駿Office:406(email:sjshi@ntu.edu.tw)課程主旨本課程的目的在於介紹中國社會制度以及改革開放以後經歷的變遷,期望讓學生瞭解中國大陸社會制度在過去幾十年中的變化,並延伸思考中國社會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契機。本課程側重探討的社會制度集中在社會保障制度,因為此處牽涉到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界定、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平衡、以及資源生產與分配的機制,可以說社會保障制度緊密的結合在政治社會制度之中。這些面向是近30年來中國核心的問題,同時也關係到中國社會發展的未來。課程的主要重點有:1)瞭解當代中國政治社會的制度特質與變遷;2)在此背景下城鄉社會保障的制度特質與變遷。主要想瞭解的是改革開放前後城鄉社會制度的改變,它們對於社會保障制度的衝擊,以及後者的政策與制度因應。首先將廣泛閲讀當代中國社會的背景資料,以及特定理論議題的學術論文,以熟悉其發展的背景。接下來閲讀相關的社會研究文獻,以瞭解中國大陸目前面臨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對於社會制度形成的衝擊,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課程要求(一)課堂參與:每週主題有「基本閱讀(*標示為必讀)」及「進階閱讀」,上課以討論「基本閱讀」進行。同學應於上課前閱讀完該週指定讀物,並在每星期一傍晚以前用Email傳簡短的讀書心得以及兩個討論問題給老師。修課同學應任選一週的文獻做約30分鐘的口頭報告。(二)個人或小組研究計畫:個人或小組(兩人為限)依興趣選擇與本課程有關的一個主題進行研究。為協助同學們研究報告的進行,請各人或小組繳交一份2-3頁的researchproposal,內容包括問題意識、文獻回顧,及研究方法,並與老師討論內容。(三)小組研究口頭報告:每組以口頭報告方式向全班報告各組的研究成果。每組報告時間15-20分鐘,練習如正式學術會議的報告。每組報告完後,全班參與提問與討論。(四)小組期末報告:依照口頭報告主題內容撰寫約15-20頁的期末報告。成績評定:上課思辯討論表現(20%),課堂報告(30%),期末報告(50%)。---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上課進度表(1)09/18課程説明與議題導引(2)09/25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發展*馬克.薛爾頓(1991)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第1-3章,頁15-114。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叢刊。魏昂德(1999)現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從描述現狀到解釋變遷。見:凃肇慶、林益民(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評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57-71。(3)10/02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Cheng,T.andSelden,M.(1994),TheOriginsandSocialConsequencesofChina´sHukouSystem.ChinaQuarterly154:644-668.Cheng,T.andSelden,M.(1997),TheConstructionofSpatialHierarchies:China’sHukouandDanweiSystems.Pp.23-50inNewPerspectivesonStateSocialisminChina,editedbyT.CheekandT.Saich.ArmonkandLondon:M.E.Sharpe.陸益龍(2004)超越戶口:解讀中國戶籍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馬克.薛爾頓(1991)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第6章,頁201-231。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叢刊。(4)10/09單位制度:城鎮的資源分配機制*李漢林(2004)中國單位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Pp.1-74;250-267。Dixon,J.E.(1981),TheChineseWelfareSystem1949-1979.NewYork,NY:PraegerPublishers.Lü,X.andPerry,E.(eds)(1997),Danwei:TheChangingChineseWorkplaceinHistoricalandComparativePerspective.ArmonkandLondon:M.E.Sharpe.Wong,L.(1998),MarginalizationandSocialWelfareinChina,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5)10/16人民公社:農村的資源分配機制*張樂天(1998)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緒論、第8、14章)。羅平漢(2003)農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Dixon,J.E.(1981),TheChineseWelfareSystem1949-1979.NewYork,NY:PraegerPublishers.---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ong,L.(1998),MarginalizationandSocialWelfareinChina,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Pp.43-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