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3期农艺学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张燕(河北省鹿泉市城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河北鹿泉050200)摘要分析常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的弊端,指出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必要性,总结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和栽培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冬小麦栽培提供指导.关键词冬小麦;生理生态基础;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北方地区$512.11.048文献标识码B1007—5739(2011)23—0108一Ol在我国北方冬小麦产区,传统冬小麦栽培产量要超过6000kg/hm,一般至少要灌水4次,灌水量在3000m3/hm2以上,该栽培模式有以下弊端:一是小麦灌溉多是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达1m以上,已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二是灌水次数多,灌水量大,小麦利用土壤贮水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土壤水得不到充分利用,土壤的库容小,不能容纳夏季较多的降水,雨水大部分通过渗漏和径流流失,浪费水资源,同时土壤中的硝态氮淋失易污染地下水和环境;三是多次进行水肥的施用,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强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益;四是大量灌水并不一定提高小麦的品质,且可能不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i】.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田.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80%.而北方小麦用水量又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一80%,可谓用水大户中的大户.为了利用有限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就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目前,在设施和工程---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方面如喷灌,滴灌等已有较多的成果,但因投资较大.难以适用无资金支持的地区.因此,由工程节水,设施节水进而发展到技术节水,建立一套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综合栽培技术是发展节水农业的良好途径,对保护水资源,增收节支,维护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008年,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各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出现黄苗死苗现象,影响小麦高产丰收.因而,在资源限制条件下,大力推广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是实现水肥高效利用与高产统一的有效途径.1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1.1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小麦一生中.总耗水量为400—60Omm(相当于3000~6000ma/hm2).小麦不同生育期耗水量有很大不同.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期是北方冬麦区耗水最多的阶段,这2个阶段的历时约占全生育期的1/3,但是耗水量却占总耗水量的65%左右.其中挑旗期对水分最敏感,为需水"第一临界期",其次为开花至灌浆期,为需水"第二临界期".因此,抓好这2个需水高峰期,在需水低谷期采取节水技术措施是完全可行的1.2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态基础降水,土壤水,灌溉水可为小麦提供水源,灌溉水越多.收稿日期2011-10—08土壤水利用越少,总耗水量越大,而土壤水利用越多,总耗水量越少圆.冬小麦生长季节较为干旱,总降水量少,部分被冠层截留,部分进入土壤上层,大多被蒸发,成为无效降水,水分生产率低.通过灌溉进入土壤的水,多数在0~60em土层中,造成蒸发多.土壤水贮存在2m土层中,耕作表层为松土,上层土壤水分蒸发少,可逐渐为小麦供给水源,实效耗水比例提高.可见提高土壤水利用率是目前节水的核心.研究发现,2m土层是小麦的根系带,也是巨大的水分库和---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养分库,冬小麦生长结束后该库的贮水量被消耗,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进入汛期后,降水量不断补给土壤水,水分库又逐渐回到初始状态.节水的关键就在于根据降水分布特点和2m土层的贮水效应.建立将传统冬小麦生长期耗灌溉水为主转变为耗土壤水为主的耗水结构,减少有限水资源的浪费与损失,提高土壤水利用率.2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2.1选择适宜的节水型品种可选用早熟,灌浆早快,多花,结实期短,容穗量大,中粒,穗粒数稳定,水分生产效率高的品种,这样可补偿后期高温等不利气候条件对粒重的不利影响.以全面适应限量供水等条件,形成大群体,小株型,高光效的经济株群结构.目前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品种大部分可用,例如济麦22,石麦18,石新828,良星66,石麦15,衡观35,冀5265,邯6172等,可实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