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管0901班2009106010119任海(一)数量的高速增长1978年中国的GDP为3624亿元,1999年达到82054亿元。2000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增长8.2%,以此推算,到20世纪落幕之时,将达到887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1年年均增长速度为9.5%,无论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还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创纪录的。但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太低,1978年人均收入仅近376元(按当年价格计算),虽经20余年的高速持续增长,到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已达到的水平,在世界上比起来,仍然不高,尤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现在全球GNP总合已达30万亿美元,人均5000多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约26000多美元,中国人均量现在仅约850美元,约为世界平均量的1/6,高收入国家的1/30。1997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衡量的中国的GNP的人均量,也仅及全球人均量的56%,高收入国家人均量的1/16。按国别比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指标课题组用16个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对世界上12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国家进行的综合评价,中国现在所处的位置正好居中。这些指标全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具有较大的可比性和可信度。综观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21年的历程,到21世纪终结所达到的水平的国际比较,可简要、通俗地概括为:低、高、中三个字,即起点低,发展的速度高,现在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相比居中。(二)结构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前公有经济一统天下。中国经济在这期间的发展,最深刻地体现在结构的变化上。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制和创新,中国大陆形成了包括境内外、国内外投资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成份,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之间互相竞争、渗股的互动局面。现在中国大体上已形成了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港澳台资和外资等)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非公有制经济增长更快。以作为现代化的核心产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为例,非公有工业个业的注册资金额和增加值业已占全部工业增加值和注册资金额的组成以上。用不了几年,在第二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额和增加值就将逾半。而且,尤其近几年,由于国有企业进入改革的困难时期,而私---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有经济却因得到了法律的保障,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获得了非常的发展机遇,非有制企业以占1/3的社会资源创造了2/3的社会财富。2.宏观产业结构的变化这里所谓产业结构,是指按三次产业划分的构。其结构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动请见表1。表1中国1978年和1999年的产业结构指标(%)1978年1999年第一产业28.117.3第二产业48.249.7第三产业23.732.928.148.223.717.349.732.9010203040506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年1999年图1从产值看,一、二、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1年中,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11.5、10.4。我们将一、二、三次产业在这一期间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加以比较: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相对下降了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约半个百分点:第二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则始终保持在50%左右,说明这期间中国的工业化正处于持续、稳定、高速推进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步关系;这一时期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则增加了9个面分点,达到了整个国内生产总值1/3。这一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增强,促进了市场的开拓和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3.中观产业结构和微观产品结构的变化这时所说的中观产业结构,是相对于宏观上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各次产业内部的各主要产---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业部门的结构。如第一次产业,即我们俗称的大农业,就包括农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四大门类。改革开放以前,实行“农业以粮为纲”突出抓的是种植业,粮食生产又是种植业的重中之重。其它各业都处于从属的配角地位,有的甚至被忽视,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