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体会[]R473.6[文献标识码]B[]1006-1959(2009)11-0195-01创伤性休克是由于严重损伤、骨折、挤压伤后,体液丧失、组织创伤后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强烈的疼痛刺激等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休克发生。它的特点是伤势严重,失血量大,生理功能紊乱,伤情变化迅速,严重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早期复苏和有效护理直接关系到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70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跌伤5例,挤压伤4例,钝器伤3例,其他1例。均符合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2检查:对病人失血性休克的症状、程度、观察主要看失血量多少。失血量根据血压、脉率、神志、尿量、皮肤、粘膜周围循环情况可分为轻度、中度、高度。轻度舒张压增高,收缩压波动失血量约占20%以下800ml以下。中度、收缩压降低20~40%失血约占全身血容量20%~40%、失血约800~1600ml左右。高度、收缩压降低40%以下、失血量约占全身血容量35%~45%约失血1600ml,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2治疗效果治愈16例,好转3例,死亡1例。3急救护理3.1准确评估伤情:迅速准确的判断可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机。急诊护士应根据采集到的资料迅速对病人全身伤情,采取“一看、二摸、三听、四测压”的方法迅速做出判断。一看伤者神志表情和面色,皮肤,甲床及粘膜颜色,出血部位及伤口敷料浸染程度。肢端颜色,瞳孔大小等;二摸伤者头部指(趾)端皮肤温度;三听伤者有无呻吟,有无异常声响如吮吸声,喘鸣音;四测血压及脉压的变化,依据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评估失血量,正常值为0.45,休克指数为1,提示失血约1000ml。因此,当护士接诊严重创伤患者时一定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变化。创伤性休克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口渴、烦躁、面色苍白等,虽经补液而病情无好转时应积极抗休克治疗。3.2一般护理:休克患者应取仰卧位,头部抬高15°,下肢抬高20~30°,以增加回心血量及脑供血量,利于呼吸。有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误吸导致窒息。因生命体征不稳定,尽量少搬动病人。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给氧迅速处理呼吸道阻塞,取出口腔内假牙,碎牙,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液,可常规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一般为6~8L/min。---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严重低氧血症时,可用气管内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调节室温为20℃左右,可加盖棉被保暖,但禁止在患者的体表加温使用热水袋。3.3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扩容与用药的及时,根据休克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道,尽可能选择上肢大血管和劲外静脉。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血器;选择头部颞浅静脉,头正中静脉或颈外静脉,用22套管针穿刺。3.4配合医生处理原发性损伤:正确、及时处理原发性损伤与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同样重要。骨折时夹板初步固定不要复位,开放性骨折者应立即消毒伤口再包扎固定。出血伤口应加压包扎。如因创伤引起内脏破裂出血、穿孔,应立即做好交叉配血、备皮、药物过敏试验、留置各种导管等术前准备。合并呼吸、循环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有资料显示:实质性脏器损伤后6h以内能否得到救治与预后有密切关系。3.5休克的监测:注意病人的意识改变。当病人出现烦躁、表情淡漠时应取头平脚高位,以改善脑循环。10~15min记录一次脉搏、血压、四肢末梢温度、湿度变化,密切观察循环及组织灌注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流和全身血容量的敏感指标,应记录每小时尿量,保证每小时尿量≥30mL,若每天尿量≤500mL,尿比重3.6心理护理:创伤性休克病人,病情变化快,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又不同程度地面临肢体伤残或面容受损,给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影响,所以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主动关心病人消除因意外伤害而产生惊恐、焦虑、急躁和拒绝心理,便于病人及家属配合各种检查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4讨论创伤性休克的早期复苏和有效护理直接关系到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