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将我院80例DC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美托洛尔为主的综合治疗DCM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长期治疗能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个体差异性及剂量。[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特点;治疗体会[]R542.2[文献标识码]B[]1673-7210(2010)06(a)-244-02DCM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特征是左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预后不良,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1]。由于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本病预后不良。因此,对其早期治疗,防止发展成为终末期心脏病,寻找能降低病死率的药物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采用以美托洛尔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DCM,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DCM患者,男65例,女15例;年龄21~79岁,平均50.8岁;病程6d~25年;心功能Ⅱ级者38例,Ⅲ级者25例,Ⅳ级者17例;临床表现胸闷、气喘、心悸,稳定持久奔马律、T波倒置、传导阻滞,间断双下肢水肿;均排除病毒性心肌炎、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妊娠哺乳期妇女、永久起搏器置入者和长期大量饮酒者,均无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禁忌证;按照随机原则,设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强心、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口服,其起始剂量视心功能状态而定,一般初始剂量为6.25mg,若无副作用,即口服6.25mg,2次/d,然后隔天增加6.25mg/d,逐渐增加到治疗量25mg,2次/d。使患者心率达60次/min左右,收缩期血压>90mmHg,随患者年龄、体重、心率、血压变化调定治疗量。随访1年,超声心动图复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Ⅱ级,半年内未反复;有效:症状、体征好转,心功能改善Ⅰ级,扩大的心脏无明显回缩;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死亡。显效+有效=总有效。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均以(x±s)表示,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见表1。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0.05),见表2。治疗前后两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疗效比较[n(%)]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x±s)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比较,*P<0.053讨论DCM患者多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低,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最终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3]。DCM多呈散发、隐匿性发病、起病缓慢,多在临床症状明显时才就诊,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后,5年生存率仅40%。因此,对DCM进行病因学和药物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扩心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和阻止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如有必要可进行心脏移植,而病因治疗,目前还在实验阶段尚未应用于临床。由于DCM病程长短不等,预后不良,病因不清,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及方法,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基础上,美托洛尔应从小剂量开始,视症状、体征调整用量,长期应用可以阻止心脏扩大的进程,改善患者生存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了美托洛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