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59例治疗体会急性细菌性痢疾59例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IR51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52-01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耍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常年散发,夏秋多见,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sup>[l]</sup>o痢疾杆菌可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物、餐具或苍蝇、嶂螂等传播而发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属于我国严格管理传染病(乙类),在国内外时有暴发流行报道。2009年5月本院共收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59例,现就相关情况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9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中,男26例,女33例,年龄3-14岁,中位年龄9岁。入院前病程「3d。1.2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不一致,均有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大便每天10余次,里急后重明显。初为黄色水样便,2d内转为粘液脓血便,每次量少。38例患儿伴有明显发热,入院时体温多在39°C以上。1例患儿表现为严重的脓毒血症,高热(体温40・6°C)、入院前惊厥3次、嗜睡,消化系统症状不明显。考虑为脑型急性细菌性痢疾。未发现休克型和混合型患儿。1.3实验室检查:59例患儿均常规检测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大便分析和0B实验、肾功分析和电解质分析。结果发现48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中度增加,2例白细胞总数达到了25X10<sup>9</sup>/L以上,9例血液分析大致正常;尿液分析无明显异常;大便分析均见大量白细胞和脓细胞中量红细胞,查见□噬细胞;OB实验均为强阳性;45例电解质分析见低钾血症,---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89~3・3minol/L;血钠浓度止常;肾功分析均未见异常;标木送上级医院细菌培养查见痢疾杆菌,血液药敏试验报告为酶抑制剂、嚨诺酮类和氨基糖昔类抗生素敏感。1.4治疗经过:59例患儿均依据药敏试验报告,结合患者年龄特点,选择性联用阿莫西灵克拉维酸钾(30mg/kg•d)、头抱哌酮舒巴坦钠(60mg/kg•d)或哌拉西林他呼巴坦(12岁以上患儿)。减少溶媒剂量,每组抗生素仅以50ml溶媒稀释,采用每H2〜3次间断输入,使其尽快达到和保持有效血药浓度,增加灭菌效果。以1%丁胺卡那溶液保留灌肠。保留灌肠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使肠腔内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增强了杀菌作用。合理有效的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儿痛苦<sup>[2]</sup>o在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根据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按照轻度脱水90ml/kg•d,屮度脱水120ml/kg•d,重度脱水150ml/kg•d的补液量进行静脉补液(按等渗性脱水选用1/2张液);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针对低钾患儿,采用静脉加口服的方式,尽快纠正低钾血症;对部分大便次数频繁,高热不退的患儿按3〜5ml/kg•d补充5%的碳酸氢钠;对经上述治疗3天症状无明显好转的患儿酌情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对脑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除上述治疗外,还给予地西泮6mg肌注止惊,20%廿露醇125ml静滴降低颅内压。2结果59例中除1例脑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因疗效不佳转院至上级医院外,其余58例患儿住院治疗7~10d,临床症状消失3d后痊愈出院(转院患儿于3周后痊愈出院),追踪随访2月,未发现有复发及后遗症病例。未发现二代病例。3讨论回顾本次事件的紧急救治经过,能够实现零死亡,科学的救治是抢救成功的根本保证。急性菌痢一般预后良好,发病后1周出现免疫力,2周左---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或因体质衰弱等因素,转变为慢性或遗有肠功能紊乱。中毒性菌痢常因诊治不及时,病死率高<sup>[3]</sup>o随着抗生素的广泛运用,细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加、痢疾杆菌对于传统的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痢特灵等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事实证明,对疾病的成功救治,必须是建立在对该疾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本次59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的成功治疗,除了得益于及时准确的诊断外,科学的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正确选用敏感抗生素对预后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