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训练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影响贺应军(广西柳州市中医院普外科545001)【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功能训练对腹腔镜低位肓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影响。方法将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功能训练。结果实验组术后1、3、6个月排便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排便控制功能优良率达93.2%,排便感觉功能优良率达90.9%,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O.05)o结论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功能训练,可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关键词】低位直肠癌排便障碍功能训练【】R735.3+7【文献标识码】A【】2095-1752(2014)09-0073-02我国直肠癌好发部位以直肠下段居多,其中低位直肠癌占75%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及远侧直肠切除安全距离的确认,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肓肠癌完整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由于手术切除了肓肠及其系膜,由直肠粘膜下Meisner神经丛发动的直肠内、外反射消失,直肠反射性便意消失,所以术后早期排便反射和肛门自主控便能力下降。如何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排便功能训练,促进患者排便功能恢复,是患者康复过程中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观察系统功能训练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患者排便功能影响,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低位直肠癌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住院病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全麻下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简称TME),术后发生排便功能障碍者8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性别、年龄、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肿瘤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训练方法对照组按照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试验研究的目的,征得同意后采取系统功能训练。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功能训练方法,以便在出院后持续锻炼直至功能恢复。①缩肛运动:术后1周开始指导患者做缩肛运动。肛门收缩5s、舒张5s为1次,5〜10分/次,2〜3次/«以锻炼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及阴部■肛门神经反射的功能。②便意感受指导:术后10〜14d.®者开始有便意,表现为下腹隐痛、腹胀、肛门坠胀感等,指导患者有便意时立即上厕所,防止大便失禁。③排便反射训练:早餐后30分,无论有无便意都定时排便,促使大脑皮层尽快建立定时排便反射[2]。④腹肌训练:呼气吋收缩腹肌,保持3®吸气时放松;⑤直腿抬高:双下肢并拢,直腿逐渐抬高至与躯体呈直角,并保持5〜10s后将腿缓慢放下;⑥仰卧起坐:仰卧于床,嘱坐起再逐渐平卧;腹肌收缩、直腿抬高、仰卧起坐3种训练可在术后1周开始,交替进行,2次/d,20〜30分/次。1.2.2观察指标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吋询问和检查以下项目。排便功能观察①排便控制功能评价⑶。优:干稀便能自控,夜间无失禁,能区别排便、排气便前有便意,能控制2min以上,大便1〜2次/d;良:干便能自控,偶有稀便随排气流出及夜间失禁,能区别排便、排气”便意不明显,能控制l-2min,大便3〜4次/d;差:干稀便失禁,不能区别排便、排气,便前无便意。②排便感觉功能评价⑶。优:排便时能感觉排便全过程;良:能区分排气、排便;差:不能区分排气、排便。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chi;2检验。2结果2.2两组患者术后排便控制功能和排便感觉功能比较(见表1、表2)表1两组术后排便控制功能比较例实验组术后13,6个月的排便控制功能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且排便感觉显著优于对照组(Pt;0.05)3讨论3.1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影响排便功能的原因排便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系统,排便感受器及盆底肌肉一起参与的一个生理过程⑷;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切除了直肠及其系膜下的Meisner神经丛,使发动的直肠内外反射性便意消失,手术中操作不同程度地损伤盆底及直肠周围肌肉,会使肛门括约肌功能短吋期失调,降低了粪便的贮存能力和直肠排便反射功能,术后早期出现排便反射和肛门自主控便能力下降;因此,术后功能锻炼对于肛门排便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3.2系统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