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某黄河大桥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宁夏某黄河大桥防洪影响评价报告摘要:本报告评价了拟建的宁夏某黄河大桥修建后及施工期间对桥位附近河势变化、河道行洪、两岸的堤防安全和河道通航等的影响,并提出了应采取的补救措施和必要的工程。关键词:黄河大桥防洪影响河势变化河道行洪堤防安全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拟建宁夏某黄河大桥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是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中跨越黄河的一座特大桥梁。某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干线公路的组成路段,它的建设对加强我国西部与东部的交流,对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公路骨架,对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黄河大桥的建成,对改善自治区交通状况,促进宁夏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桥梁布置及桥位河段基本情况拟建的黄河大桥河段为黄河黑山峡谷尾端,河槽束范于两岸高山之间,河槽较深,其宽度为200-280米,河段基本顺直,岸线整齐,河床表层为粗粒卵石。河段只有一主河槽,无心滩,无分汊。河岸抗冲能力相对较强,主河槽横向摆动相对较小。整个河段比降为0.87‰,桥位处的水面比降为0.206‰。2.1大桥主要技术指标1)主要技术指标设计车辆荷载:汽-超20级,挂-120,人群荷载:3KN/m2,风载-风速30.9m/s;设计洪水频率:1/300,设计温度:体系温差±25℃,塔梁与检索温差10℃,主梁顶板日照温差5℃,塔柱左右侧日照温差5℃;基础冲刷验算洪水频率:1/300,地震基本烈度:Ⅷ度,通航等级:Ⅴ级。计算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26米,全线长121.2公里。桥面宽度:行车道2×11.5米,中央分离带2.0米,防护栏2×0.5米,拉索区及检修道2×1.2米,总宽28.4米。2)桥位确定依路线大的走向,结合地形、地质、河流特性等诸方面综合考虑,共选择上、下游两个桥位方案;(1)上游正线桥位桥轴线与水流方向基本正交。(2)下游比较线桥位桥轴线与水流方向斜交35°角,东岸穿过的沙丘地带须予治理。两桥位的桥高(桥面至常水位)均达68米。(3)推荐桥位以上两桥位方案,通过技术、经济全面比较后,确定推荐上游正线桥位方案,其中主要理由之一是考虑到,下游桥位桥梁轴线与水流方向斜交角达35°,主河槽难以设墩,否则将严重影响水流流态与河势的变化,影响通航安全。2.2大桥桥型布置2.2.1大桥设计方案根据桥位具体情况共提出两个桥型、桥跨方案:主桥斜拉桥方案、主桥连续刚构方案。1)主桥斜拉方案桥面宽度:行车道2×11.5米,中央分离带2.0米,防护栏2×0.5米,拉索区及检修道2×1.2米,总宽28.4米。桥跨布置为:8×40米+(112+244+112)米+9×40米+12×30米=1508米,其中,主桥3孔:(112+244+112)米,主跨中孔一跨跨越河槽,结构布置为双塔、双索面,塔墩固结,塔梁分离,为半飘浮体系。主塔为H形塔,基础为钻孔灌注桩。2)主桥连续刚构方案桥面宽度:行车道2×1.5米,中央分离带2.0米,防护栏2×0.5米,拉索区及检修道2×1.0米,总宽28.0米。桥跨布置为:9×40米+(65+2×122+65)米+9×40米+12×30米,桥长1504.26米。其中,主桥4孔:65+2×122+65米为预应力砼连续刚构。2.3桥址处河道地质2.3.1工程地质特征根据推荐桥址地质勘探资料,组成桥梁地基的岩土类型以卵石、基岩为主,勘探深度以内桥位(主河槽)处地基土层可分为五层,其工程地质特征如下:(1)细砂(Q4eo1):主要分布于河流左岸,厚度变化较大,最厚约24.60米。(2)亚砂土(Q4a1):分布于河流右岸地表。该层厚约4.0-8.3米。(3)卵石(Q4a1):分布于河流两侧及河床。该层厚约4.60~29.20m,其亚层③-1为圆砾,分布于河流右岸局部地段。(4)角砾层(N):分布于河流两岸及河床,位于卵石层之下。(5)砂质泥岩(c):分布于河床河河流两侧角砾岩或卵石层之下。从以上资料分析,组成桥梁(推荐桥位)地基的岩土工程地质类型主要为细砂、卵石、基岩三类。细砂分布不均,稳定性差,河流左岸表层为风积细砂,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工程性质差。卵石分布于细砂之下,厚度变化大,中密-密实,工程性质较好。下伏基岩埋藏较浅,工程性质稳定,地基承载力高,为良好的桩短持力层。桥梁基础建议采用钻孔桩基础,桩端可进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