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超声跟骨骨密度测定预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阈值应用探讨(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科广东深圳518036)(2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骨科广东深圳518172)【摘要】目的了解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寻找引发原发性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BMD阈值区间,为预测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提供科学指标。方法对1210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跟骨的BMD值,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骨折发生例数随BMD的T值降低呈负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分别在Ⅰ区间和Ⅱ区间均与Ⅲ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当BMD的T值≤-3SD骨折发生例数呈显著增加(r=-0.973,P<0.01)。结论老年人BMD的T值为-3.0SD时,骨折发生率呈明显上升,临床上可将老年人的BMD的T值低于正常1个标准差(-3.0SD)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阈值区间。【关键词】骨折阈值跟骨骨质疏松骨密度老年人定量超声R592A2095-1752(2012)11-0043-01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异常,脆性增高,仅因轻度暴力或非暴力因素而导致的骨折,又称为脆性骨折,好发于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1]。国内已经有文献报道不同地区、民族、性别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2~4]。但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阈值,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可以供临床使用的预测指标。从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笔者对1210例年龄≥60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进行了超声骨密度的测定,统计分析了骨密度(BMD)T值(BMD骨峰值)的变化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提出风险预测[5],找出预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阈值区间。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年龄≥60岁的患者1210例,退休前涉及各种职业,无合并心肺疾患、无其它骨病及代谢性疾病。所选病例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256例,包括113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63例桡骨远端骨折、29例股骨颈骨折、51例其它部位骨折。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中男性114例,女性142例。平均年龄(69.3+-10.1)岁,体重指数(24.14+-3.06)kg/m2。256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为轻微暴力伤,当中214例在60岁后发生1次骨折,29例发生2次骨折,9例3次骨折,3例发生4次骨折。1.2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为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骨质疏松骨折的诊断标准[6]:老年人BMD下降达到或低于正常人峰值骨量2.0SD,正常骨结构异常,60岁后曾有因摔倒或其他非暴力性骨折或骨裂、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病史,有医疗单位的明确诊断记录,有确切的骨折时间和部位,X线片或X线报告单。1.3测定方法采用美国SAHARA超声骨密度仪(QUS),专业人员操作,检测前标准体模校正,测身高(cm)和体重(kg)。选定受检者左足跟骨测定BMD值(g/cm2)。将测定BMD的T值按-2.0SD、-2.5SD、-3.0SD区间段进行划分,规定-2.0SD≥T>-2.5SD为Ⅰ区间,-2.5SD≥T>-3.0SD为Ⅱ区间,T≤-3.0SD为Ⅲ区间,并进行百分比统计。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计算机Excel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用χ2和u检查。2结果2.1BMD的T值分布分析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BMD的T值在低于2.0SD的3个区间内分布情况(表1)。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在Ⅰ区间与Ⅱ区间无显著性差异(u=0.587,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在Ⅰ区间与Ⅲ区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u=13.11,P<0.01),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在Ⅱ区间与Ⅲ区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u=10.89,P<0.01)表1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各区间BMD统计2.2骨质疏松性骨折阈值的测定经分析统计数据可见骨折发生例数随BMD的T值降低呈负相关,当BMD的T值≤-3SD(低于正常1个标准差)骨折发生例数呈显著增加(r=-0.973,P<0.01)。3讨论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13.26%。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相应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增加,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明显提高。如何降低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