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儿科医学论文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张爱军1魏志珍2张弓3L沈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110032;2.沈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辽宁沈阳110032;3沈阳市儿童医院骨夕卜科,辽宁沈阳110032[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30例来我院可疑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小儿患者z详细记录其相关病史,所有患儿均采用CT进行检查。对患儿的不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单侧颅骨骨膜下血肿28例,双侧颅骨骨膜下血肿2例;共发现32个血肿,18个位于顶部z13个位于枕部,1个位于额部z均为孤立性血月中;发病时间上分析:2周内的血月中3个,血肿柔软且弹性z影像学CT可见血肿与颅外板紧密相连,呈现密度均匀的镰状或丘状影;2周~3月的血肿33个,血肿因失去弹性而变硬,影像学CT可见血肿呈现弧条状、壳状钙化影;3-6个月的血月中8个,血肿包膜钙化明显,影像学CT可见机化的血肿,呈现较厚的网状钙化影;6月以上的血肿8个z血肿包膜完全钙化并形成颅骨外板,影像学CT可见血肿机化形成板障,原来的颅骨形成颅内板,呈现增宽的网条状〃板障〃。结论对于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小儿患者CT检查可以较明确的进行诊断,由于该类血肿一般为孤立性,因此机化后不影响颅骨及脑组织的发育,因It匕临床上可不行特殊处理。[关键词]小儿;CT;颅骨骨膜下血肿[]R816.92[文献标识码]A[]1672-5654(2013)12(c)-0166-02颅骨骨膜下血肿是一种好发于顶枕部的包囊性积血,主要在颅骨外板与骨膜的潜在间隙中[1]。因为颅骨骨膜的边缘分别终止于其相应的颅缝,因此临床上即使两块相邻的颅骨骨膜下都存在血肿,血肿范围仍不会跨越颅缝,血肿呈现两个相互孤立的血肿,互不串通[2]。一般而言,血肿的吸收速度比较慢,随着时间的延长血肿可以发生钙化,因此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血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⑶。在此背景下,本硏究即探讨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为其临床硏究提供可参考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连续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可疑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小儿患者30例,所有患儿均有单侧或双侧头皮下软组织包块,消散不明显或逐渐变硬来就诊。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0.5h~2年,平均年龄(6.6±1.2)月;其中27例患儿有分娩时小儿头部器械助产史或产伤史,3例为顺产。所有患儿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所有患儿均于纳入本研究后详细记录其相关病史及基本信息,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及时积极的行头颅CT(GEBrightSpeed4CT机)扫描,扫描层厚为5.0mm,间距为5.0mm,病变部为扫描层厚及间距减为2.5mm02结果2.1CT扫描对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诊断分析CT扫描对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诊断分析结果显示:单侧颅骨骨膜下血肿28例,双侧颅骨骨膜下血肿2例;共发现32个血月中,18个位于顶部,13个位于枕部,1个位于额部,均为孤立性血肿;发病时间上分析:2周内的血月中3个,血肿柔软且弹性,影像学CT可见血肿与颅外板紧密相连,呈现密度均匀的镰状或丘状影;2周~3个月的血肿13个,血肿因失去弹性而变硬,影像学CT可见血肿呈现弧条状、壳状钙化影;3~6个月的血月中8个,血肿包膜钙化明显,影像学CT可见机化的血月中,呈现较厚的网状钙化影;6月以上的血肿8个,血肿包膜完全钙化并形成颅骨外板,影像学CT可见血肿机化形成板障,原来的颅骨形成颅内板,呈现增宽的网条状〃板障〃,呈〃凸镜〃样或〃新月形〃样之双层颅板,局部颅骨增厚,内缘毛糙不整外突隆起,表现为异常颅骨。3讨论临床上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产伤,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使用吸引器,可以对头皮软组织及骨膜产生损伤,软组织损伤发生变形隆起,骨膜损伤可以与颅骨因负压发生分离,最终被牵拉导致血管损伤岀血形成颅骨骨膜下血肿[4・5]。本硏究30例患儿中27例患儿均有分娩时小儿头部器械助产史或产伤史。_般而言,CT机属于放射线检查机器,检查本身存在一定的放射线损伤,随着医学技术的发生月前CT检查示人体所受的X线很少,一般不能引起损伤。临床上CT检查对外伤、出血等有特殊的检查效果。本研究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