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在抗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抗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木院收治的休克患者54例,将其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在病因治疗和抗休克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洛酮静滴,对照组不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死亡率、血压冋升时间、末梢循环好转时间及开始排尿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压回升时间、末梢循环开始好转时间及开始排尿时间较短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卩〈0.05)o结论纳洛酮能明显提高抗休克的疗效。[关键词]纳洛酮;抗休克;血压回升;末梢循环好转;排尿[中图分类号]R9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4(b)-0070-02纳洛酮是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与分布在脑丁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后,能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所介导的各种效应[1]。近年來,随着临床药理研究的深入,该药的临床应用范I韦I更加广泛,除了应用于吗啡类药物中毒外,也应用于非吗啡类药物中毒催醒及各种休克,但临床抗休克的应用中各报道结果不同[2-3]o为了探讨纳洛酮在抢救患者中的价值,本研究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对28例休克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和一般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休克患者54例,分成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4〜70岁,平均(38.0±6・6)岁。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14〜68岁,平均(37.0±8.5)岁。休克根据《现代急诊内科学》[4]制定标准而确诊。休克类型:治疗组低血容量性休克14例,心源性休克6例,感染性休克8例;对照组低血容量性休克13例,心源性休克6例,感染性休克7例。两组休克时间为0.5-6.Oh,平均(4.6±1.8)h。休克指数>1者占50%。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血压、平均动脉压、尿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治疗:(1)积极治疗原发病,(2)根据休克类型即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纳洛酮治疗组:在対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纳洛酮治疗,首次剂量0.4〜0.8mg,静脉注射,根据病情30min后重复给药,连续4〜6次,无效者给纳洛酮3.2-4.0mg,加入5%G・S250mL静滴,在4h内滴完,如休克仍未纠正者则继续按上述剂量静滴维持,休克纠正后逐渐停用。1.3疗效观察标准在治疗中密切观察,记录血压、平均动脉压、尿量、心肺及末梢循环变化,休克纠正标准为:意识障碍好转,血压回升到正常或持续>90mmHg或平均动脉压>80mmHg(1mmHg=0.133kPa),开始排尿或尿量〉30mL/h,肢体转暧,青紫消失。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死亡情况比较两组共死亡8例(14.81%),治疗组1例(3.57%),对照组7例(26.92%),统计学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二5.83,P<0.05)o2.2两组血压升至止常所需时间治疗组血压升至正常所需时间短的患者比例高于対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二10.32,P<0.01),见表lo2.3两组末梢循环好转时间观察项目包括肢端温度、意识、浅表静脉充盈程度、胸骨部皮肤指压试验,治疗组末梢循环好转所需时间较短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二11.05,P<0.01)o见表2。2.4开始排尿时间治疗组开始排尿所需时间较短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7,P<0.01)o见表3。3讨论纳洛酮为阿片类受体拮抗剂,近来在休克的治疗中应用较多[5]。据报道盐酸纳洛酮能改善动物心脏功能和提高休克存活率[6]。熊仁平等[7]给实验人鼠静注纳洛酮后,不仅血压回升,呼吸频率增加,而且改善了酸中毒、呼吸抑制和血液生化等指标。还有实验发现,纳洛酮能明显减少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壁及其对血管壁的浸润,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8-9]o本文资料表明,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压回升时间,末梢循环开始好转时间及开始排尿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纳洛酮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缩短病情,改善重要器官的灌注,促进代谢,使重耍脏器功能迟早恢复,但注意应迟早给药。本文治疗组中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