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暴发成因及其富营养化控制ReasoneandControlonBluegreenAlgaeFastGrowthofEutrophicationinTaihuLake顾岗(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无锡214023)摘要根据近年太湖水质和生物监测资料,结合近年藻类生长趋势和区域污染物入湖状况,探讨近年夏季在梅梁湖蓝藻暴发原因,并提出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措施。关键词控制蓝藻富营养化太湖AbstractTheauthorexplainedthereasonsofblue-greenalgaefastgrowth.Accordingtothelatestwaterqual2ityandbiologicalmonitoringdata,waterpollutantsandtrendofalga’sgrowth,somesuggestionshavebeenmadetocontroltheeutrophicationinTaihulake.KeyWordsControlBluegreenalgaeeutrophicationTaihulake1前言梅梁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大湖湾,南北长约14km,东西宽约7km,湖湾北临无锡市,是无锡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也是无锡市赖以生存的水源地。无锡有四大自来水厂,其中三大水厂取水于梅梁湖。1995年,无锡市直接从梅梁湖取水量达2.1×109万吨,占全市自来水总量的85%左右,梅梁湖水体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无锡人民饮用水的质量。近几年,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致使每年盛夏梅梁湖蓝藻大量繁殖,对无锡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近年来,太湖的治理引起各方关注,已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年度的重点项目,同时也列入了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文主要根据近16年太湖(梅梁湖区域)水质和生物监测资料,结合近年藻类生长趋势和区域污染物人湖状况,探讨近几年夏季梅梁湖蓝2太湖蓝藻出现时间早、历时长、范围广,近年发展迅猛、危害严重太湖蓝藻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夏季,南京地理所进行太湖科学考察,曾在拖山附近的梅梁湖南部以及拖山与椒山之间发现有条状分布的藻类;70年代中期,每当夏至前后,如梅雨少、日照好,在闾江口附近可闻到味,但历时不长,一到初秋便逐渐消失;80年代初,无锡市环科所与南京地理所等合作进行太湖质量调查时,夏季出湖监测也常见条状水华,但都是间断的,范围较小;1986年8月,在大浦口至平台山一片,每次见到成片的藻类,面积近20km2;1988年10月初,在平台山附近发现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湖面被藻类覆盖。1990年7月6日~29日,历时25天,整个梅梁湖被藻类覆盖,大量的藻类密集于梅园水厂取水口附近,阻碍了水厂正常运行,致使无锡市自来水日顾岗男,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程师,曾发表论文数篇。17第8卷第6期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6年12月暴发。1994年,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属于“干黄梅”,太湖富营养化更趋严重,梅梁湖区域首次出现了“湖乏”,历时3天。查阅十几年来太湖水质监测现场记录,发现近几年藻类发生迅猛,藻类在湖面出现时间越来越早历4特定的地理环境,不利的水文气象条件,湖体生态环境遭破坏,入湖污染物增加是梅梁湖蓝藻暴发的外部条件梅梁湖位于太湖北部,象一敞开的大口袋,由于风力等原因,藻类很容易聚集。60年代初,由于围湖造田及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致使湖水面积剧减,同时也改变了梅梁湖湖流结构,导致了湖泊内部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外太湖的湖流也无法深入到梅梁湖内部,梅梁湖湖流由原来的多途径循环方式变成了单循环方式,水体很难与外太湖交换。60~70年代,湖体水草又被不加限制滥采乱伐,大量采集螺蚬资源,渔业生产又盲目发展,破坏了湖体的生态环境。据调查,80年代以来太湖中水草含量仅为60年代的十分之一。目前梅梁湖中几乎见不到水草,这样就失去了过滤吸食浮游动、植物的天然生物“净化器”,降低了湖泊的自净能力。太湖湖泊补给系数低,年入湖迳流量小,换水周期长,加之近年进入梅梁湖污染物增加。梅梁湖有二大入湖河道梁溪河和直湖港,这也是污染物进入梅梁湖的主要通道。据调查,1987年前,两条入湖河流流入梅梁湖的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污染物分别为1855t、104t3梅梁湖水质逐年下降,湖体中营养物增多,湖泊富营养化迅猛是梅梁湖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根据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近16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梅梁湖水质自80年代起呈逐年下降趋势。梅梁湖中高锰酸盐指数在1987年以前基本上低于4mg/L,属Ⅱ类水平,1988年以来均大于4mg/L,为Ⅲ类水平,1994年为1987年的1125倍;生化需氧量1987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