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匹克隆和艾司瞠仑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佐匹克隆和艾司卩坐仑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睡前服用佐匹克隆胶囊7.5mg,另一组睡前服用艾司卩坐仑1〜2mg,疗程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❷P❷〈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令P❷>0.05);佐匹克隆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23.3%),艾司醴仑组为17例(5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❷P❷〈0・01);佐匹克隆组的TESS评分显著低于艾司卩坐仑组(❷P❷〈0.05),其中佐匹克隆组出现口干口苦症状的例数显著高于艾司卩坐仑组(❷P❷〈0.05),而艾司呻仑组出现头昏头晕、嗜睡、头痛症状的例数明显高于佐匹克隆组(❷P❷〈0.05)o结论:佐匹克隆在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上与艾司I座仑相当,但其不良反应少且症状轻,是短期治疗失眠症安全有效的药物。关键词佐匹克隆艾司I坐仑失眠症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26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苯二氮类(BZD)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应用最多的镇静催眠药。但是,由于苯二氮类药物的耐药性、依赖性和成瘾性等不良反应,使人们着眼丁对新的非苯二氮类药物进行研究。佐匹克隆是一种新型的非苯二氮类抗失眠症药物,为验证佐匹克隆胶囊治疗失眠症的疗效,笔者对采用该药与艾司呻仑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08年7月〜2009年8月在我院门诊首次治疗的失眠症患者。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sup>[l]</sup>o首次发病,未经药物治疗;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无烟酒嗜好及药物滥用者,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方才入组研究。共入选60例患者,按患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佐匹克隆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2岁,平均41±12岁,病程7个月〜19年;对照组30例屮男15例,女15例,年龄15〜65岁,平均43±13岁,病程6个月〜21年。以上各项基本资料经❷t❷检验或❷X2❷❷检验,差杲均无统计学意义(❷P❷>0.05),具有可比性。方法:佐匹克隆组剂量7.5mg/H,艾司卩坐仑组剂量l~2mg/H,每晚睡前服用;疗程4周。观察指标:由木研究组中的2名临床精神科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SRSS)<sup>[2]</sup>和副反应量表(TESS)<sup>[3]</sup>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按SRSS减分率2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查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统计学方法:数据输入SPSS11.0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❷t❷检验,计数资料用❷X❷❷2检验。结果两组SRSS评分比较:在治疗4周后,佐匹克隆组和艾司醴仑组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❷P❷〈0.01),提示两药对失眠症均有显著疗效。两组在治疗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❷P❷>0.05),见表lo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佐匹克隆组和艾司呼仑组的显效率分别为86.7%和76.7%,有效率分别为97.0%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❷P❷>0.05),见表2o两组不良反应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心电图及肝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佐匹克隆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23.3%),艾司呼仑组17例(5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❷X2❷❷二6.94,❷P❷二0.008)。佐匹克隆组出现2种不良反应5例,1种不良反应2例;艾司呼仑出现4种不良反应1例,3种不良反应3例,2种不良反应7例,1种不良反应5例。治疗4周末TESS评分:佐匹克隆组1.7±0.5,1;艾司卩坐仑组2.5±1.1,两组间比较差杲均有显著性(❷P❷〈0.05),提示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少于艾司呼仑组。TES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3,佐匹克隆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口苦、头昏等,共计12例次,症状均较轻微;艾司呼仑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头昏头晕、嗜睡、头痛等,共计32例次;其屮佐匹克隆组出现口干口苦症状的例数显著高于艾司呼仑组(❷P❷〈0.05),而艾司呼仑组头昏头晕、嗜睡、头痛的例数明显高于佐匹克隆组(❷P❷〈0.05)。见表3。讨论失眠症是现代社会睡眠障碍性疾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