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77-01肠梗阻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临床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其死亡率高达5%〜10%,若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达10%〜20%[1],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随着CT的出现,尤其是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术前对肠梗阻进行病因诊断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24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肠梗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且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急性肠梗阻病例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5〜82岁,平均51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例有腹部手术史。检查方法本组病例使用PhilipsBrilliance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平扫,部分病例增强扫描,进行MPR、MIP及VR重组。患者仰卧位,足先进,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CT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40mA,层厚3mm,层间距3mm,螺距0.8,准直器64X0.625。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流率4.0ml/s,使用智能触发技术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时期扫描。使用Brilliance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2结果3讨论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顺利通过肠道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或临床症状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小肠梗阻居多[2]。患者往往疼痛剧烈,范围较广,不能耐受长时间的检查。腹平片、B超等传统的检查手段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满足不了临床对病因诊断的要求,仅成为筛查手段。多层螺旋CT球管容量大,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好,可进行大范围、多期相扫描[3]。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一次扫描仅需10s左右,患者一次闭气即可完成一期扫描,易于配合。多层螺旋CT采用容积扫描,薄层重建原始图像,然后应用MPR、MIP及VR等技术进行图像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轴面图像,可以多方位显示肠管、肠系膜及血管之间的解剖结构关系,结合任意图像旋转,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的具体情况,有助于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明确'‘移行带”的位置是确定机械性肠梗阻部位的关键[4]。扩张肠管与塌陷肠管交界区、口服对比剂运行受阻的部位即为梗阻部位。完全性小肠梗阻'‘移行带”移行突然,近侧肠管扩张明显,常有大量气液平形成,而远侧肠管常塌陷无对比剂,患者一般状况较差[5]。不完全性小肠梗阻“移行带”移行缓慢,延迟重复扫描可见对比剂进入远侧肠管。肿瘤常于“移行带”出现肿块或肠壁增厚致肠腔狭窄,增厚肠壁与正常肠壁分界突然。腹外疝可见疝入腹股沟管、闭孔的小肠、肠系膜及其疝囊。肠系膜血管呈旋涡样改变是肠扭转的特征性表现,可出现闭祥性肠梗阻。粪块梗阻多见于进食大量不易消化食物在肠道内积聚,扩张的小肠内出现类似于结肠粪便的CT征象。口服对比剂CT扫描易于显示肠内容物梗阻。绞窄性小肠梗阻是合并肠管缺血的肠梗阻。增强CT扫描是评价肠壁和肠系膜灌注与缺血的有效手段。肠系膜上静脉或动脉存在血栓和气体是肠缺血的特征性表现,CT显示肠壁、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内积气极敏感,此征象常出现于肠缺血的晚期,提示预后不良。肠梗阻征象合并肠缺血表现诊断绞窄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螺旋CT在明确肠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判断是否绞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但对粘连性肠梗阻、内疝性肠梗阻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限度,对早期肠缺血的CT征象和表现的认识有待提髙。参考文献:[1]张文斌,冷尹,王云海,等•生长抑素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12(4):427.[2]MaglinteDDT,BalthazarEJ,KelvinFM,etal.Theroleofradiologyinthediagnosisofsmall-bowelobstruction[J].AJR,1997;168(5):1171-1180.[3]SalemTA,MolloyRG,DwyerPJ.ProspectivestudyontheroleoftheCTscaninpatientswithanacuteabdomen[J].ColorectalDis,2005,7(5):460-466.[4]王永仁•肠梗阻移行区及邻近肠系膜血管的CT改变对梗阻的诊断价值[J].浙江医学,2010,32(08);321.[5]范国华,钱铭辉,龚建平,等•螺旋CT在小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6(2):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