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1期No.1,2004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Fuya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总第97期SumNo.97略论奏议文体的特点和功能Ξ王启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奏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臣民上奏帝王文书的总称,属于上行公文。该文体具有政治性和工具性,受文对象确实定性与身份的特别性,有用性,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论述性与风险性,时效性,谦恭的语气、高雅的语言,程式化要求与尊君抑臣颜色等特点,具有政治文化功能和文体功能。关键词:奏议;文体;特点;功能:I206文献标识码:A奏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臣民上奏帝王文书的总称,是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下情上达、实施社会治理、亲热君臣关系的手段,也是最高统治者把握状况、进展决策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其加强统治的工具。在君主专制社会,皇帝大权独揽,乾刚独断,臣下参军国大事到日常琐事,一般都要口头上或用书面形式请示,或反映问题、报告状况,或陈述意见、恳求批示,或提出建议、有所谏诤,等等。至于廷议或对策,虽然是按诏书行事,就皇帝所出的题目或所提的问题进展答复,也属于奏议的一种特别形式。奏议属于上行公文,是古代最常见的应用文体之一。一、奏议文体的特点奏议是中国封建社会常用的一种上行文体。所谓文体,是指“肯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判家独特的精神构造、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它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上述文体定义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层来理解,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判家的个体的人格内涵。”[1]中国古代的“体”、“文体”,大体上与西方的style一词涵义相当,既指文类,也指语体、风格。文体概念的涵义有三个层次,即“体裁的标准”,“语体的制造”和“风格的追求”。“体裁制约着肯定的文体,语体进展到极致转化为风格。三者“不但互相联系,而且彼此也融和,从而构成了一种整体的:1004-4310(2004)01-0015-04气脉、神怀、韵致、境地、至昧……。”[2]文各有体。作为一种有用文体,奏议有其确定的受文对象,行文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留意有用,讲究时效,有自己独特的体裁、语体、风格特点。1.政治性、工具性奏议和诏令等公文一样都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消灭的,它是封建国家下情上达,制衡约束的手段,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一种常用的工具,带有明显的政治颜色。2.受文对象确实定性与其身份的特别性一般地说,公文都有其明确的读者范围,从起草开头就知道阅读对象是谁,受文对象是定向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上行文一般是指臣民上奏皇帝、皇后、太子、诸侯王和下级官府所给主管上级官府的书面材料。它包括奏议、奏笺(奏记)等文类。由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皇帝处九五至尊,所以,只有给皇帝的上奏文书才能称奏议,其它只能称奏笺或奏记。奏议的受文对象仅限于皇帝,而皇帝又拥有生杀予夺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凭一时的喜怒任凭处置上书的臣下,这就打算了奏议必定拥有包括奏记在内的其它公文所不具备的特点,文体具有特别性。3.留意有用性,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公文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和使用的,有反映现实,指导、效劳现实的成效。作为上行公文,奏议无论是为公或为私,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某一特定的问题)而---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Ξ本文系安徽省训练厅人文社科工程《汉代奏议争辩》(2004SK144)系列成果之一。收稿日期:2003-11-17作者简介:王启才,男,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阜阳师院中文系副教授。151994-2021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cnki---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写的,有特定的目的,可谓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如李斯针对秦王逐客上《谏逐客书》,贾谊、晁错针对西汉时期由于经过连年战斗导致百业萧条、百姓流离失所,甚至个别地方发生人食人的现象,进献《论积贮疏》和《守边劝农书》、《论贵粟疏》。匈奴的侵扰问题始终是西汉王朝头痛的事,对此,是战是和,争议很大,于是就有了主父偃的《谏伐匈奴书》、桑弘羊的《伐匈奴议》、魏相的《谏击匈奴右地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