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JOURNALOFWUH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Dec.2001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汪圣云(武汉科技学院社科系武汉430073)摘要大生纱厂是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实践的产物。张謇苦心经营,以其独到的经营管理,直接促进了大生纱厂的发展。但由于张謇晚年的经营失误,更由于外部环境的极为不利,大生纱厂走向了衰落。①关键词张謇大生纱厂经营管理兴衰K256张謇(1853—1926年)是近代中国有影响的政治人物,更是享誉全国的“状元实业家”。189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謇大魁天下,登上了科举梯级的金字塔尖,从而为仕途的飞黄腾达铺平了道路。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割地赔款的屈辱,使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愈益明确,他毅然放弃仕途的追求,走上了“下海”办实业的道路。张謇一生创办了近40家企业(不含20家盐垦公司)1,而大生纱厂则是其发家企业,也是整个大生系统企业的支柱企业。因此,把大生纱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本文试图从张謇经营管理企业的角度,探讨大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与大生的创办1张謇创办大生,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他的爱国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早在1886年,张謇就产生了“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思想1。甲午战败以后,张謇对清政府允许日本在内地设厂深为忧虑,认为“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资;逐渐吞噬,计日可待”。因此他主张:广开学堂,讲求人才、劝工惠商、振兴实业,如此则“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2。这是张謇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明确表达,也是促使张謇投身实业的思想基础。兴办教育需要经费,这就不得不依赖于实业。所以,张謇认为自己的救国宏图还得从实业收稿日期:2001-08-31作者简介:汪圣云,男,(1958-),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纺织史①第4期汪圣云: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55产棉最王之区也,会有议兴纺厂于通而谋及者,乃身任焉”4。张謇选择开办纱厂,除了家乡南通得天独厚的棉花条件之外,还因为棉纺织业是关系国民生计的工业部门之一,也是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危害最为严重的工业部门之一。张謇认为,要与外资“商战”,首先就得从这个工业部门展开。张謇在自拟的《厂约》中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3。促成张謇创办大生还有一个直接因素,这就是洋务派头面人物、两江总督张之洞对状元张謇十分器重,曾一度希望聘为幕僚,得知张謇意欲在家乡兴办实业后,遂奏派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并创办纱厂。1895年冬,张謇开始集资筹建大生,最初定为商办。由于南通风气未开,大量商股无法募集,张謇只得求助于张之洞,将湖北南纱局“官机”2.04万枚纱锭领用,折价25万两作为“官股”;又东奔西走,苦心劝说,另集商股25万两(实收19.51万两)。这样,大生就由商办变为了“绅领商办”。所谓绅领商办,就是“绅领”的官股,官方不派员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只到期领取“官利”,而企业的经营活动仍为商办。张謇作为总理“,介官商之间,兼官商之任”,以官府代理人和商股代表的双重身份从事企业经营活动。1898年初,大生在南通唐家闸正式动工兴建。至年末,厂房车间已初具规模,机器装配过半,但所筹资金也已告罄。为了纱厂完工,张謇只得多方求助,甚至不惜挖肉补疮。开工以前,他把已经购进的价值8万两的棉花运到上海变卖,以所得价款应付各项紧急开支1899年4月,大生终于建成试车,一切运转正常。1899年5月,大生正式开车。开车以后,原料棉须不断购进,资金周转更加困难。张謇万般无奈,一度赴上海招租,只因沪商提出的条件苛刻而未成。张謇留沪两月,百计俱穷“,仰天俯地,一筹莫展”;回南通后,被迫作背水一战,毅然决定“: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至不能有花纺纱,则停车而闭厂以还股东”3。由于当年机纱行情一直看涨张謇的经营管理与大生的发展2大生建成后,当年即获纯利3.87万两,第二年更获纯利11.89万两1。关于大生迅速获利和发展的原因,章开沅先生曾从主客观两方面作过阐述5,但值得深入探讨的是张謇个人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