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138例临床分析梁志清唐灵陈春莲于健关键词: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危险因素:R587.1:B:1008-2409(2009)05-0885-0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已明确为隐源性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前期病变,为肝功能衰竭的可能原因。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同时存在,被视为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如何防治脂肪肝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我院T2DM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有益的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老年内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264名T2DM患者。所有患者未用胰岛素治疗。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无饮酒史或饮酒的乙醇量每周<40g;无可致NAFLD的药物服用史;除外可致NAFLD的疾病。其中合并NAFLD组138例,男71例,女67例,平均年龄(45.6±11.2)岁,病程平均(7.8±6.7)年;非合并NAFLD组126例,男66例,女60例,平均年龄(44.5±10.5)岁,病程平均(8.2±6.9)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1.2方法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K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瘦素(Lep)、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项。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测血压。采用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即HOMA-I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22.5,再取其自然对数。1.3诊断标准①T2DM用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NAFLD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南京会议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之变量以±s表示,组间频率比较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NAFLD的危险因素,并计算OR值。2结果2.1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比较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比较见表1。合并NAFLD组与非合并NAFLD组比较,FINS、BMI、WHR、TC、TG、ALT、AST、HOMA-IR、Lep前者较高,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2T2DM住院患者NAFL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以糖尿病病程、年龄、糖尿病家族史、BMI、WHR、高血压病程、FPG、FINS、TC、TG、LDL-C、HDL-C、HbA1c、ALT、AST、HOMA-IR、Lep为自变量,以NAFLD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WHR、FINS、TC、HOMA-IR、ALT、Lep与NAFLD的患病呈正相关(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NAFLD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在临床治疗方面亦缺乏相应的特效药物。Day等[1]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最为成熟的解释NAFLD发病机制的学说:胰岛素抵抗进行初次打击;促炎和抗炎因子不平衡,触发或抑制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对肝细胞进行二次打击[2]导致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促炎和抗炎因子失衡、IR和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是NAFLD发病过程中致肝细胞损伤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瘦素是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瘦素浓度高于T2DM非合并NAFLD患者,提示NAFLD存在更严重的IR。到目前为止,瘦素引起IR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oyoshima等[3]研究表明,瘦素在肝脏可以降低葡萄糖代谢过程的关键调节因子如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基因表达,降低葡萄糖转运子2(GLUT2)的基因表达,通过抑制糖异生减少葡萄糖生成,促进IR。还有研究发现,高浓度瘦素在肝脏可抑制肝细胞的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抑制肝葡萄糖氧化,增加肝糖原贮备,并导致TG合成增加,减少肝糖产生及输出,发生IR;在骨骼肌细胞可导致骨骼肌内的脂肪沉积,加重IR;瘦素对脂肪有分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FFA),瘦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本身就造成了IR。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BMI、WHR、FINS、TC、ALT、HOMA-IR是糖尿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赵琳等[4]研究结果相一致,显示T2DM患者的年龄的增长、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障碍与NAFLD的形成密切相关。而转氨酶水平升高也是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提示,T2DM患者中肥胖明显、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