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持续吗?——一个生产率视角郑京海瑞典哥德堡大学经济学系挪威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经济学部通信地址:Box640,S-40530,Göteborg,Sweden电子邮件:Jinghai.Zheng@economics.gu.se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中心ARNEBIGSTEN瑞典哥德堡大学经济学系致谢我们感谢2006年11月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伦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SSE-LSE-CCER)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年会的参与者,尤其是PatrikGustavsson-Tingvall和LindaYueh,他们提出了有益的评论。我们还得益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其它一些中国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和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学术研讨会。我们非常感谢来自西瑞典经济研究基金会(StiftelsenförekonomiskforskningiVästsverige)的资助。我们感谢LennartHjalmarsson的支持与鼓励。我们还要感谢高宇宁、张庆丰、和魏星的研究助理工作。我们感谢三位匿名评审人提供的建设性的评论和有价值的建议。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持续吗?——一个生产率视角摘要: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方法产生了持续的高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为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获得的。我们对中国改革时期的经济进行研究,发现改革的措施往往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次性的水平效应。中国现在需要调整其改革方案以促进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市场与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开放政策,改善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但加强建设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还需要更为深入的制度改革。关键词:增长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可持续增长---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CanChina’sGrowthbeSustained?AProductivityPerspectiveJINGHAIZHENGDepartmentofEconomics,SchoolofBusiness,EconomicsandLaw,GöteborgUniversity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Economics,Norwegian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ANGANGHUCenterforChinaStudies,SchoolofPublicPolicyandManagement,TsinghuaUniversityARNEBIGSTENDepartmentofEconomics,SchoolofBusiness,EconomicsandLaw,GöteborgUniversityAbstract:China’sgradualapproachtoeconomictransitionhasresultedinsustainedhighgrowth.However,inrecentyearsChineseeconomistshaveincreasinglyreferredtothegrowthpatternas“extensive”,generatedmainlythroughtheexpansionofinputs.OurinvestigationoftheChineseeconomyduringthereformperiodfindsthatreformmeasuresoftenresultedinone-timeleveleffectsonTFP.Chinanowneedstoadjustitsreformprogramtowardssustainedincreasesinproductivity.Marketandownershipreforms,andopendoorpolicieshaveimprovedthesituationunderwhichChinesefirmsoperate,butfurtherinstitutionalreformsarerequiredtoconsolidateChina’smovetoafull-fledgedmarketeconomy.Keywords:GrowthAccounting,TotalFactorProductivity,SustainableGrowthJEL分类号:O47,O53,D24中国富强的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DwightPerkins(1988)一引言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自1978年经济改革启动以来,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八倍。但中国采用的小步渐进式改革策略,使得市场还没有渗透到整个经济。产权及其相关的制度离教科书上的经典模型相去甚远。然而,和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的情形一样,中国改革策略的关键内容一直是教育,高储蓄率,以及出口导向。对于当前战略的一个备受争议之处就是试图保持本币低估以促进出口。尽管中国特殊的经济转型策略在促进经济的飞速增长上取得了成功,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却日益担心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Wu,2006),“粗放型”这一术语过去常被用来描述在冷战时期前苏联的增长。它的主要特征是增长主要由投入的扩张而产生,仅有少量是通过生产率的提高(Ofer,1987)。从197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早期,与其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可比较的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的增长更多的源于生产率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