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能力提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第1~2题。降雨量(毫米)降雨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升)泥沙量(千克)径流量(升)泥沙量(千克)径流量(升)泥沙量(千克)径流量(升)泥沙量(千克)33弱1110.115541.31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19强280.31131.2510.4520.6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1题,解题应提取题干中“相同降雨强度下”的信息,然后选择任意一栏作泥沙量的比较。如从泥沙量来看,选择第一栏比较,混交林地(0.1)<荒草地(4.7)<油松幼林地(18)<坡耕地(41.3)。第2题,从不同植被覆盖下对水土的保持能力来看,混交林地、荒草地的水土保持能力较强,这也是当地的植被类型生态效益比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要好得多的原因。坡耕地的泥沙含量最大,所以开垦坡地不利于改善当地生态。森林树种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植被生态平衡的保持,不容易发生病虫害。当地气候较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所以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不如退耕还草。答案1.D2.B下表表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第3~5题。环境问题地区甲乙丙丁粤☆☆☆☆☆☆☆☆川☆☆☆☆☆☆☆☆新☆☆☆☆☆☆☆☆晋☆☆☆☆☆☆☆☆☆☆☆3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A.寒潮、酸雨B.酸雨、水土流失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寒潮4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森林覆盖率高B.地形C.降水丰沛D.纬度位置5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有()A.改进种植制度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C.退耕还牧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解析第3题,根据表格中的地区和危害程度可以判断甲为水土流失,乙为寒潮,丙为土地荒漠化,丁为酸雨。第4题,土地荒漠化现象在广东不严重的主要原因应是降水丰沛。第5题,丁类环境问题是酸雨,产生的原因是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产生酸性气体,有效措施为优化燃料消费结构。答案3.C4.C5.B6读“黄河流域图”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黄河流域图材料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图中A地区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往日的优美环境现已面目全非。(1)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B.“地上河”指的是黄河中游河段C.黄河的水力资源集中在中上游河段D.黄河泥沙堆积成为黄土高原,冲积了华北平原(2)A地区的名称是,其气候类型是,其所属自然带是。(3)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方面:。人为方面:。解析本题重点在于考查黄河的水文、水系状况及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的概况,解题关键是通过读图明确A所代表的区域为黄土高原。答案(1)C(2)黄土高原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并多暴雨人们盲目地乱砍滥伐,导致地表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破坏7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1)据图描述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泥沙主要来源区。(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候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解析第(1)题,读图可看出,图中区域为黄河三角洲,图示海岸线不断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其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第(2)题,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影响该区域陆地面积的变化,而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泥沙含量。第(3)题,具体措施可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等方面回答。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2)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