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治疗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想控制或攻克乙肝就要把抗病毒治疗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干扰素虽为一老药,却魅力不减,受到大家的好评,其主要原因是它本身有许多突出的优点,比如可以使部分乙肝患者表明抗原消失,也就是彻底治愈该病,相比核苷酸类似物它疗程有限且耐药率低,所以它仍被许多人所推从。关键词:干扰素;乙肝;治疗全球约有HBV感染者3.5亿,每年有约25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我国的乙肝患者也人数众多,虽乙肝携带者正逐年下降,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干扰素主要有四大生物学作用,包括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作用[1]。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调节剂,可以明显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细胞对病毒的清除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素与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阻碍病毒核酸及蛋白的合成来抑制病毒复制。它还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如增强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功能,增强MHCI和II类分子表达,促进CD8+T细胞活性等来增强免疫功能[2]控制病毒复制,在停药后仍能持续抑制病毒,从而减少了病情复发。在病毒复制周期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IFN均可作用于靶细胞(而非病毒),通过阻滞病毒复制,或通过诱导一系列蛋白质干扰病毒复制,以抗病毒感染,杀伤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使病毒得以清除。病毒的进入细胞、转录、RNA定植、翻译、病毒成熟、装配及释放等多个环节,均可能成为IFN的作用靶点。而且干扰素还有增强T免疫细胞抗乙肝记忆恢复的作用[3]。1978年,瑞士罗氏公司科学家Pestka成功克隆干扰素cDNA,并研究成功第一个基因工程干扰素产品被称为普通干扰素。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聚乙二醇化技术使干扰素的分子量得到增大,半衰期得到明显延长,血药浓度变得更加稳定,临床疗效得以明显提高。同时其抗原性大大降低。大分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后有效血药浓度可稳定维持1w,因此被通俗地称为"长效干扰素"。1992年干扰素α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2005年FDA正式批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用于乙肝的治疗。目前干扰素尤其是长效干扰素已成为病毒性肝炎的核心治疗药物之一。1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干扰素在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中不断给人们带来喜悦。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那些适合使用长效干扰素的HBeAg阳性乙肝患者,若能坚持治疗1年,他们中半数以上的人可以达到HBeAg血清转换(转阴);HBeAg转阴的患者如果继续用长效干扰素治疗6个月,他们中又有10%的人可以实现HBsAg转阴,部分人还可以出现HBsAb转阳。HBeAg转换和HbsAg清除是比HBVDNA抑制更高的治疗目标[4]。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在161例患者中,治疗后HBsAg清除率为11.2%。双重感染患者同样有效[5]。HBsAg水平与组织中HBV复制模板--cccDNA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实时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表明,清除了HBsAg患者,其共价闭合环状DNA含量极低(0.002拷贝/肝细胞)。在乙肝治疗中,持续的抗病毒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HBsAg的清除是可望成为最接近于临床治愈的指标[6]。这是因为HBsAg阴转或血清转换是宿主实现免疫控制的标志,它代表患者的HBV复制得到了持续地控制,肝组织的炎症明显减轻,疾病进展减缓,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所以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监测HbsAg是必不可少的,尤其HBsAg的定量检测在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判定上更精确,其结合HBVDNA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阴转和血清转换,我们能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近期和远期抗病毒治疗的疗效。2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对此类患者应先确定是那种病毒占优势,然后决定如何治疗。如患者HBVDNA≥104拷贝/mL,而HCVRNA测不到,则应先治疗HBV感染。对HBVDNA水平高且可检测到HCVRNA者,应先用标准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3个月,如HBVDNA无应答或升高,则加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治疗[7]。儿童也可使用干扰素,治疗应该越早越好,要在不可逆的肝损害发生之前进行[8]。而且,干扰素治疗儿童总的疗效与成人相似。MagorzataPawlowska[9]小组验证了长效干扰素用于青少年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