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玄学的本体意向雒放爻if,2005.05(中旬刊)王弼玄学的本体意向口王光照倪永强(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26)摘要王弼玄学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异峰突起,超越了两汉经学,表现了对现实政治的极大关切,更着眼于儒家哲学的社会的新和谐.他的玄学本体论架构,以无为本,涉及有无,本末,一多,动静,圣人有情无情等,构成了他本体哲学的新内涵,体现了一个哲学家的思之精,情之深的创新意识.也开创了秦汉以来哲学的本体新趣向.关键词本体架构超越价值:13234文献标识码:A:1672—7894(2008)08-224-03魏晋玄学走人现代人的视野,始于汤用彤,宗白华,鲁迅等大师的推介,汤先生还厘定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范畴,体例和脉络.他说:”(魏晋玄学)已不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魏晋黜天道而究本体,以寡御众,而归于玄极(王弼易略例明象彖章);忘象得意,而游于物外(易略例明象章).于是脱离汉代宇宙之论(Cosmologyorcosmogony)而留连于存存本本之真(Ontology0rtheoryofbeing).”从其所弓},可以看出,王弼对于魏晋玄学本体之建立,功非一般.本文试从本体哲学角度回味王弼本体论的理性转向和建构,寻求对当今和谐社会建构的理性维度.本体论(ontology),源于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即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抽象的原则.它的理性之义在于显现已在为真和对应此为真的知识论基础.在西方世界体现为”是”为核心的话语权;在中国则是”无”为中心的先验原理系统.本原真相(本体论)的生成,成长和成熟,显现了本原真理的本质弊端(回归本原的恶性循环).自然规律的二律悖反,自然法则的冷酷无情,使人类满怀智解的颤栗和困惑.任何时代精神的建构都难逃其运,王弼的玄学本体建构首先就面临这样的困惑.一,汉代儒学本原论的困境汉代儒学一统天下的恢宏气度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术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从此儒”道”只能在尧舜禹,周文武,孔孟那里.汉人似乎只能”明道”,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两汉经学的朴茂求实及其易学象数之解与经学谶纬化,发展成就了儒学,其义理究治的广博与精湛虽为世人所叹.然而一切都在”有”的一维层面上展开,缺乏本体的自觉.故自三代以来”无一物一民不被道之泽”到汉人有德无位,”道”之用既没.”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干有余载.”0由此可见,两汉经学衰微,一是本体论层面的精度问题,二是在实践的层面操作难题.导致魏晋玄学趋简致远转向本体之思.二,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王弼上承先秦道家老子道之思精髓,却开新求,直揭以”无”为本.这是他本体自觉的理性选择,也是涵有历史的必然.王弼本体论包括宇宙生成论,本体论,得意忘象的认识论三重结构.提出了”有”,”无”;”本”,”末”;”体”,”用”等一系列概念.不似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那样的庞大而严谨的体系.却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本体同类.他通过诠释经典所透露出来的消息,确立“无”为万物的本原,使魏晋玄学拥了有包融万物,统摄天下的理论涵摄能力,和西方的本体论学说可谓有殊途同归之妙.王弼的本体建构,亦在注解,诠释《老子》,《周易》,《论语》诸经,子之书.个中摈弃两汉经学的烦琐,直指万物的本原.展现了蓬勃的学术创新意识.(一),”名教”之本在于”无为”王弼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人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本体创新,提出”名教本于自然”和”名教之本在于无为”的学说.由此名教依据探索去儒之求,从而开启了魏晋新的时代精神.1.玄理的新趋向.就学理来讲,两汉以来,以儒学为主导的伦理政治和名教思想,已外化为一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实体结构,成为一种不得不顺从的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的同构.但它盛极而衰,走人理论的困境.魏晋之际的时代命题是:如何重建一个正常的名教社会.对于儒家政治程光泉这样说到:儒家政治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政治,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保证执政者一定具备能楷模天下的崇高道德力量.纵观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封建历史,真正具备崇高道德力量的君王可谓凤毛麟角.集权程度越高,个人的自由的空间就越小,这本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矛盾关系,可是儒家却从没有一位哲人能正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