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王建当前,我省民族地区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盈利水平下降、经济效益不好,虽然有利润转移等客观因素,但主要是体制和结构问题。盲目建设、盲目引进,各个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造成各个民族地区资源配置浪费,效益低下,这是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大力调整我省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行业内部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我省今年一、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1、企业规模不经济。我省民族地区企业普遍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在我省汽车、水泥等行业中企业规模小的现象更为严重。1995年,我省有汽车和汽车配件专业厂44个,其中汽车制造厂5个,改装车厂7个,摩托车厂1个。据统计,目前我省的机械工业生产能力过剩20%以上。1996年,我省的小水泥企业增至250多个,小水泥总生产能力达到1530万吨,已经远远超过了2000年小水泥的市场需要预测量(1300万吨)。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全省小水泥生产能力大大过剩,1994~1996年三年的达产率分别为63.47%、61.88%、65.00%。由于我省小水泥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1996年平均生产能力仅有6.5万吨,实际年产量最高的不到20万吨,最低的仅有4000吨,平均才4.2万吨。在今年有关部门调研所及的20多个糖厂规模大都在日榨1000吨甘蔗的水平,最高的如景坎糖厂也只有2500吨/天,与广西等产区日榨5000吨甚至10000吨规模的差距很大。同时,这些小规模糖厂布点又相对集中,为保证其原料供应,只能在各厂之间分割蔗区,结果是大家都出现蔗量不足的问题。在我省的茶叶等行业,规模偏小和分散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临沧县有23个茶厂,凤庆县有14个茶厂。2、各个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化。我省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趋同都是从初级产品的加工开始的,目前已进入了各个地州的支柱产业。从各地制定“九五”计划情况分析,甘蔗列为支柱产业的有德宏州、临沧地区、保山地区、玉溪地区、红河州、丽江地区和文山州的文山县等;还有的地州(市)把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作为支柱产业,如昆明市、昭通地区、曲靖地区、玉溪地区、思茅地区、大理州、德宏州等。这些项目完全有可能形成新的一轮规模更大、投资更多的盲目重复建设。3、产品结构不合理。当前我省民族地区不同的企业产销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适销不对路。大路产品多,低档次产品多。如我省的水泥,从品种总量来看,目前全国已生产62个水泥品种,而我省仅能生产16种,本省所需要的高铝水泥、自应力水泥、膨胀水泥等---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些水泥品种尚需从省外购进。同时,我省民族地区一些企业生产的水泥质量尚不稳定,档次较低,在边贸市场上竞争不过泰国的大水泥,有成交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又如凤庆县由于14家茶厂之间、商业之间和茶商之间展开“茶叶大战”。大战的结果,一是大量出售毛茶,使原料大量流失,导致本县14个茶厂的茶叶原料收购不起来。全县14个茶叶精制厂加工能力达到了20.55万担,而1995年全县茶叶社会产量才达到12.6万担,县内各个精制厂收购的毛茶原料只有10.5万担,仅占实际加工能力的51.32%。二是品牌混乱,无法形成名牌拳头,二、我省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亏损严重1、企业亏损严重。我省的水泥企业,1994年亏损企业30个,亏损金额1600万元。1995年亏损企业增至55个,亏损金额增加到5700万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了83.3%和256.3%。亏损企业中,大多数是小企业,窑径在2米和2米以下的35个小型立窑生产企业。1997年1~4月,保山16个糖厂、德宏11个糖厂全部亏损。其中:保山地区糖厂亏损额达8789万元,占全部企业亏损额的84.1%,该地区亏损100万元以上的19个企业中,糖厂就占15个,其中卡斯糖厂和旧城糖厂亏损额突破1000万元,德宏7个亏损100万元以上的企业,糖厂占6个,其亏损额为总额的91.8%。1996年,临沧地区的云县、双江、沧源、耿马和永德县5个茶厂累计亏损3034.2万元。1996年,兰箭集团亏损1.26亿元。2、企业负债普遍较高。德宏州在目前有一半糖厂启动了新的技改项目,资金主要依靠各种贷款,缺口较大,超概算严重,资产负债率一般在70%以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