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上海翻译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2022No.4[基金项目]本文系胡庚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批准号O8BYY007)的一部分。[收稿日期]2022208209[作者简介]刘艳芳(1978-),女,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刘艳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市430074)[摘要]新闻报道中使用隐喻习语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能对翻译实质和翻译原则作出新解的翻译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从该论的角度分析、探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有效翻译。[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新闻报道;隐喻习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358(2022)0420016204引言隐喻习语是指那些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意义,以形象来比喻某个意义的习语。(汪榕培、卢晓娟,11017:384)在新闻报道中运用隐喻习语这一趋势已越来越明显。隐喻习语的使用使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更生动、活泼、新颖而又简练,有助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新闻事实易于被读者接受,也反应了现代新闻语言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融合性。然而,隐喻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原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有意地使用隐喻习语来传递信息,而原文读者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来自其它文化的译文读者来说则无法建构关联。因此,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不只是词语的简单转换,更是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是翻译中的难点。作为新世纪的新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所倡导的“翻译就是译者的适应与译者的选择”的理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本文试图从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如何有效地翻译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习语。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倡的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次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这里的多维度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传递与阐释。这就要求译者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从而使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充分体现。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看,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所谓“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和继而依此并照顾到其它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某译品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那么它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就越高。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恰当的译文(胡庚申,2006)。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要想做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等立转换,绝非易事。尤其在翻译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习语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的不同,原文中的隐喻习语在语言维和文化维上和译语表现为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和文化空缺。这就要求译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所提出的翻译原则出发,并考虑到新闻报道客观的“翻译生态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以优化选择“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一、语言维、文化维完全重叠时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认知的共通性形成了各种文化和语言的相融性和相通性。这一潜在的默契感最终导致原语文化中的隐喻习语有可能在译语中找到在语言维和文化维上相互对应的隐喻习语。因此,如果原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习语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能被?61?上海翻译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2022No.4[基金项目]本文系胡庚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批准号O8BYY007)的一部分。[收稿日期]2022208209[作者简介]刘艳芳(1978-),女,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从翻译适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