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诗抄》:周策纵的海外五四新诗学_诗抄撰写时间:202X年XX月XX日摘要:周策纵教授《海外新诗抄》的编辑,建构了五四新诗1949年后在海外发展出的新版图。中国新诗发展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没有因为政治的变化,大陆与台湾形成极左极右的对拉而中断,仍有一批海外的知识分子诗人,把四十年代的诗歌传统带到海外继续发展,这种继承五四到四十年代诗歌创作传统,并在五、六十年代的海外继续发展出来的诗学,可以称之为“海外五四新诗学”。关键词:周策纵;海外新诗抄;海外五四新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0677(2021)4-22-11一、关于五四的权威论述1954年,周策纵(1916-202x)先生在密芝根大学政治系完成以《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TheMayFourthMovementandItsInfluenceuponChina’sSocial-PoliticalDevelopment)为题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1907-202x)聘他到哈佛东亚问题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其中重要的研究项目就是改写他的五四论述的论文,当时共事的还有洪煨莲(1893-1980)、杨联�(1914-202x)、费正清、海涛玮(JamesHightower,1916-202x),史华慈(BenjaminSchwartz,1916-202x)等,在这些中西学者的内识和外识的跨学科,与多元文化思考的学术环境中,在传统的西方汉学(Sinology)与新起的中国研究(ChineseStudies)学术思潮中,他修改完成了《五四运动史》(TheMayFourthMovement:IntellectualRevolutioninModernChina),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至今已再版了八次,另外还有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的平装本,因此奠定了其五四学的学术权威地位。周策纵对五四运动的权威性论述,建立在好几项客观的史实研究的方法上。他以细密的分析,精密的历史眼光,洞见五四运动是一项多面性的社会政治事件,然后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与态度去描述和研究。由于五四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后来各党各派的不同解释,更使亲身参与者,所见者、所闻者、所传闻者,前后的回忆往往自相矛盾,或加油加醋,或无中生有,抹黑抹红。所以他大量采用当时的报刊记载和个人的“当下”的回忆,对后来的说法和解释,不得不审慎怀疑。透过这些原始资料,让当时的人和事,自己替自己说话。周策纵教授曾从1915到1923年间的报刊中,直接间接检阅过六、七百种。《五四运动史》中所搜集到的资料,本身就为后来的学者研究现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文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也将其出版成资料集,书名为《五四运动研究资料》(ResearchGuidetotheMayFourthMovement)。他认为五四是知识分子所主导的一项多面性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大前提是对传统重新估价以创新一种新文化,而这种工作须从思想知识的改革着手,用理智来说服,用逻辑推论来代替盲目的伦理教条,破坏偶像、解放个性、发展独立思考等,以开创合理的未来社会。五四思潮不是反传统主义,而是革新知识,抛弃旧的不好的传统。由于它抬高了理智和知识,使五四精神到现在仍有其重要性。因为它引导中国走向未来的知识时代。他断定五四运动时期为1919到1923年,因为1924年以后,中国两大政党受了苏联的影响,吸引知识分子革命,抛弃五四早期思想文化革新的理想和作风,他认为那是扭曲了五四精神。他所坚持的论点,至今仍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二、《海外新诗抄》与海外五四新诗学的建构在1960年的《五四运动史》之前,周策纵教授就启动了编辑《海外新诗抄》的计划,试图维护1949年以后五四新诗的原有精神。在当年,传承与发展,只有在海外才较有相对的自由,因为五四新诗到了台湾或在大陆,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政治思想形态、社会政治对抗运动与激情的影响,那已经不是五四原来的精神与传统。他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述,对其意义与影响,也是如此小心排除非五四的因素。所以他强调并坚持1919-1923期间的发展与事件才是真正的五四运动,之后便受到政党政治与左右思想形态的利用及影响。《海外新诗抄》的新诗,包括各种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发展的多种形式的新诗,如自由、抒情、格律、现代主义诗歌。而所谓海外,是指1949年前后从中国大陆把新诗火种带出去的中国诗人,地区以香港与美国为主。可惜周策纵教授生前还未编好与出版,自去年开始,我与心笛决定将它完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