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李俊吉林省梅河口市医院,吉林梅河口135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内科1997年7月一2002年4月收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z治疗组除给予监护、吸氧、镇静、小剂量阿司匹林及静滴硝酸甘油、极化液等常规治疗外,加用肝素50-100mg/d,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滴,连用7d,对照组除不使用肝素外,其他治疗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结果治疗组19例(86%)胸痛或胸闷等自觉症状在24h内缓解或改善,对照组有U例(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2例(9%),对照组死亡4例(22%),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无需相关监测,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肝素;心肌梗死;监测[]R542[文献标识码]A[]1672-5654(2013)11(c)-0126-02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溶栓抗凝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溶栓治疗可明显地限制缩小和心肌坏死的范围,保护左心室功能,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产后,但溶栓疗法往往受到患者发病后的就诊时间和医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心肌梗死后的抗凝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尽管早在80年代初就已肯定静注肝素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和再梗死率[1],但国内这方面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作者就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做了初步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丄一般资料所有病例选自我院内科1997年7月—2002年4月收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学会及WHO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8-85岁,平均61岁。梗死部位:下壁4例,下壁正后壁6例,广泛前壁3例,前壁2例,前壁前间壁5例,心内膜下2例。同期住院的另一疗区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为对照组,男14例,女4例,年龄39-76岁,平均59岁。梗死部位:下壁正后壁5例,下壁3例,前壁前间壁4例,前壁2例,广泛前壁2例,心内膜下2例,梗死部位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发病距入院时间均在24h以内。1.2治疗方法治疗组除给予监护、吸氧、镇静、小剂量阿司匹林及静滴硝酸甘油、极化液等常规治疗外,加用肝素50-100mg/d,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滴,连用7d。用药前后检查岀凝血时间,血小板等,部分病人做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者未纳入本组。对照组除不使用肝素外,其他治疗与对照组基本相同,两组病人观察2周z项目包括生命体征,胸痛或胸闷等临床症状,并发症,病死率,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肝素的不良反应等。2结果临床症状治疗组19例(86%)胸痛或胸闷等自觉症状在24h内缓解或改善,对照组有11例(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二1.65,P0.05)。并发症:治疗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8例(44%),心力衰竭4例(22%),休克4例(22%),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减少(X2=3.28,P0.01)。病死率:治疗组死亡2例(9%),对照组死亡4例(22%),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2.93,P0.01)。心电图:两组ST段恢复时间与幅度比较无显著差异。肝素的不良反应:有2例病人肝素治疗(100mg/d)后第7天岀现散在皮肤瘀点及静滴注射部位瘀斑z停药后消退,凝血时间虽较治疗前有所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其它病人未见出血现象,血小板计数轻度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3讨论临床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1周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叶素是一族天然酸性粘多糖,是直接的抗凝剂,作用强而迅速”可阻止凝血酶形成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改变血粘度,促进血液流动,增加血细胞表面和血管内壁负电荷,增强血管壁的抗栓作用[2]。除了抗凝、抗血栓作用外,肝素还有促纤溶、降血脂、抗血管平滑肌增生等多方面作用。近年有学者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肝素治疗不仅能增强冠状侧支循环,使阻塞区血流增加,有益于维持受损心肌区的室壁运动,并可预防左室附壁血栓、维持左室功能”减少反复缺血的发生,防止血管在闭塞[引。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硝酸甘油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静滴,试图通过解除冠状痉挛,纠正高凝状态,以期收到溶栓抗凝的效果z本项研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