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_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收稿日期:2006-11-11作者简介:尚文岚(197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73-02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尚文岚(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读者接受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然而,如果全盘接受读者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不准确的翻译。读者对于文化空缺词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变化过程。关键词:文化空缺词;读者反应论;读者反应的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在译界各领风骚:朱氏风格行文流畅,文辞华赡;梁氏风格骈散互用,相映生辉。文化空缺词是由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不同语言上的词汇空缺。在翻译界,往往采取词组代替、音义加释、补充加注、换用替代等种种手段,以求找到等值的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达到话语文化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而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剧两个中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译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读者反应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动态性。1两译本简析朱生豪强调译笔流畅,保持原作之/神韵0,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0,呈露作者之/命意0,/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0。在5译者自序6中说:/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0作者因而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我国读者群中影响非凡。这些读者的阅读目的是欣赏而不是研究,采用意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缩短目的读者与译文在文化与语言上的距离。梁实秋译强调的是/存真0,在译莎的例言中,他写道,/原文常有版本困难之处,晦涩难解之处亦所在多有,,,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存其真。0他还指出莎剧中许多/时代错误0,梁实秋译莎作看了大量参考书,加上他学识渊博,故能发现许多莎作错误。从存真和辨误两点可看出梁实秋学者品格。梁实秋译悲剧气势庄严,极富戏剧效果及艺术性,展现莎翁诗文、歌剧情思洋溢之风采。人物刻划细腻,剧情描写极生动,加上梁实秋先生译笔流畅,增显莎翁匠心独运,沉着圆融之纯熟,为研究莎翁文学必备的经典名著。有些梁译读者的阅读目的是为了研究。2两译本文化空缺词的翻译2.1文化空缺词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得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焦点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词汇空缺,形成翻译的障碍。在翻译文化空缺词时,重要的是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2.2读者反应论的合理性在翻译中,原语/文本0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者则是能动的可变的、群体的。因此,语际转换中在如何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问题上,我们关注中心应当是接受者(读者群体)或受话者(听众),而不仅仅是原语的文本。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0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那么,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交际的任何分析都是不完整的。重视读者反应是第3卷第1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No.12007年3月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Mar.2007收稿日期:2006-11-11作者简介:尚文岚(197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73-02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尚文岚(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读者接受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然而,如果全盘接受读者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不准确的翻译。读者对于文化空缺词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变化过程。关键词:文化空缺词;读者反应论;读者反应的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在译界各领风骚:朱氏风格行文流畅,文辞华赡;梁氏风格骈散互用,相映生辉。文化空缺词是由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不同语言上的词汇空缺。在翻译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