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GuangxiPrevMed,April2005,Vol11No.2文章编号:1007-158X(2005)02-0120-03中图分类号:R511.7文献标识码:A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致病性及可能起源黄楷,樊晓晖综述广西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南宁530021)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当时被称为鸡瘟,直到1900年病原体才被发现,当时认为是真性鸡瘟病毒(FowlPlagueVirus,FPV),1955年通过血清学方法证实该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于是鸡瘟被更名为禽流感[1]。然而后来又发现在禽类中还存在另一种相似的疾病,即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引起,因为两者症状相似,故常常把两者混淆,为了区别他们,现把前者称为禽流感或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把后者称为新城疫或伪鸡瘟或亚洲鸡瘟。根据流感病毒包膜表面的两种刺突-HA和NA结构和抗原性不同,将其分为若干个亚型,如HA有16种:H1-H16,而NA有10种:NA1-NA10。任一对HA和NA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种亚型,但属于高致病性的是H5和H7亚型[2]。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基因组由8个不连续的基因片断组成,分别编码10个基因产物,包括PB1、PB2、PA多聚酶、HA、NP、NA、M1、M2和NS1、NS2蛋白。根据国际兽疫局(OIE)制定的标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pathogenicavianinfluenzarivus,HPAIV)有3条判断标准,符合3条中任何1条即可定为HPAIV:A、无菌尿囊液1:10稀释后取0.2ml接种8只4-8周龄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10天内死亡6只;B、H5、H7病毒即使不能致死6/8的鸡,但HA切割位点氨基酸序列和高致病性毒株一致;C、非H5、H7病毒造成1只以上鸡死亡,而且能在没有胰蛋白酶的细胞培养基中生长形成蚀斑[3]。1高致病性H5N1对人的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rivus,AIV)的HA裂解为HA1和HA2是AIV致病的条件,在病毒入侵、决定病毒致病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分离到的作者简介:黄楷(1978-),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医科大学2002级研究生。通讯作者:樊晓晖(1963-),男,广西忻城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流感病毒生态学及分子免疫学研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A裂解位点有数个碱性氨基酸,其最小基序为B-X-B-R(B为碱性氨基酸或赖氨酸,X为非碱性氨基酸,R为精氨酸)[3],可以被多种组织细胞蛋白酶识别裂解,因而导致禽类全身多个组织病变并死亡。1997年5~12月,香港出现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而致死的事件,18人感染发病,6人死亡[4],2003年2月,香港又发生一次H5N1禽流感流行,2人患病,1人死亡。2004年1月以来,越南、泰国出现新H5N1禽流感疫情,截止到2004年10月,共有33人死亡。BenderC等[5]将1997年死于禽流感的病人分离的H5N1病毒接种小鼠,引发小鼠死亡。解剖发现,小鼠迷走神经、三叉神经和脑内有H5N1病毒,而血中反而没有,说明该病毒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和/或三叉神经传播到脑,具有嗜神经性,和一般流感病毒不同。比较2003年和1997年出现的H5N1病毒,发现它们有较明显的差异,说明病毒一直不间断地重组和变异[6]。一般来说,不同的流感病毒有着不同的宿主特异性,即禽流感病毒很难感染人类,人流感病毒也很难感染禽类。1997年香港禽流感直接感染人的事件,第一次明确禽类流感病毒未经过中间宿主就直接跨越物种屏障传染给人,所幸的是目前尚无H5N1能人传人的证据。2高致病性H5N1的起源流感病毒为了能更好的生存,必须适应新环境和宿主,这样在其进入新环境或宿主以后,在强大的选择性压力下进行病毒重组以形成新的种系[7]。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方式适应新环境和宿主,例如两种病毒间的双重重组甚至是三种病毒之间的重组,结果往往是重组的新病毒适应了新环境和宿主,替代了先前病毒而在新宿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当流感病毒刚进入一个新的宿主时,它通常会处于快速的进化期以适应新宿主,而且由于免疫选择,通常改变最明显的是病毒表面的HA,内部基因改变一般不明显。然而,对香港H5N1的分析发现,内部基因PA的改变比表面的HA改变高广西预防医学2005年4月第11卷第2期1236倍。两种编码表面蛋白的基因,HA核苷酸改变只有墨西哥H5N1的1/10;对于NA的变异,香港H5N1和墨西哥H5N1改变率两者差不多;而在决定宿主特异性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内部基因如PB1、PB2、PA、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