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比较与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比较与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42-01【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脑梗死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针(速碧林,4100u/支)腹壁皮下注射1日2次,1个疗程为7天,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好转率93.33%,对照组治愈好转率60%,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确可靠,安全性高。【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低分子肝素,临床比较脑梗死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进展性的慢性疾病。全世界每年死于脑梗死的人数近1000万人,我国每年死于脑梗死的患者近200万人,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导致重残。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能否合理及时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以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有着重耍的意义。近年来,对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药物作为临床的脑梗死抗凝药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临床比较与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05〜2009年所收治病例共9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疗标准,并经CT证实为脑梗死。条件如下:发病72h之内,年龄65岁,血压不超过192/100mmHg,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无意识障碍,无高颅压。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前,向家属交待抗凝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出血问题。我们将入选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36例,女9例。对照组男37例,女8例。两组平均年龄:治疗组60.3岁,对照组60.8岁。1.2方法将入选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按常规治疗,5%葡萄糖250ml加血塞通400mg静滴常规活血化瘀等治疗14天。若有脑水肿或症状较重者加廿露醇静滴,高血糖吋或糖尿病者同时加用胰岛素静滴治疗。治疗组在符合用低分了肝素条件,凝血酶原时间止常,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或无出血迹象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针4100U,腹壁皮下注射1日2次,1个疗程为7天,其余治疗同对照组。1.3疗效判定(1)治愈:神志清,语言流利,能独立行走,患者肢体肌力恢复到4〜5级。(2)好转:主要体征显著恢复,患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3)无效:主要体征无改善,肌力治疗前后无改变。2结果治疗组45例中治愈16例(35.55%),好转26例(57.77%),无效3例(6.66%),无一例出现症状性出血,治愈好转率93.33%o对照组45例中,治愈3例(6.66%),好转24例(53.33%),无效18例(40%),治愈好转率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o3讨论以往脑梗死可使用普通肝素,但其半衰期短及较易诱发出血而限制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通过化学或酶促解聚而产生,对体内、外血栓及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较强的抗凝血因了Xa(FXa)活性及较弱的抗凝血因子Q(2)活性,因此不能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生成时间(KPTT),出血等副作用小,同吋木品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了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不能被血小板第4因子中和,对血小板亦无明显影响[1]。另外,低分子肝素还能改变血液粘滞度,促进血液流动,增强血细胞表面电荷,从而增强抗凝聚和抗血栓作用。抗凝治疗可改善脑梗死的高凝状态,抑制血栓扩大,促进血栓溶解,促进血管再通,改善侧支循环,而起到挽救缺血区半暗带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2]。低分子肝素具有分子量小,抗血栓强的作用,生物利用率高,血浆半衰期长,对血小板影响小的特点,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率低[3]。本组所收治45例治疗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笔者认为,选择好用药适应证,对于患者以后生存质量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72h之内效果更佳,一般监测下用7天。低分子肝素不仅具有抗凝抗血栓,还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的作用[4]。因此低分子肝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较好的前景,还可以防止血小板粘附、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故用于血栓性疾病,以往用于心血管疾病较多,近年来,低分子肝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所重视和应用。木文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