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贺胜兵杨文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采用根据数据本身隐含信息进行内生分组的面板平滑转换模型考察FDI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各省的FDI进出口效应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工资水平、基础设施和开放度与FDI的贸易效应正相关,外资在工资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好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对进出口的互补效应更强;市场规模对FDI贸易效应的影响具有双门限的非对称特征,外资在市场规模较大或较小的地区对进出口的互补效应更为突出。最后,本文指出了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NonlinearRelationshipbetweenFDIandChina’sForeignTrade:APanelSmoothTransitionRegressionApproach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nonlineareffect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Chinaπsforeigntradewithpanelsmoothtransitionregressionapproach1There2sultsshowthatwages,infrastructureandopennesspositivelycorrelatewithprovin2cialFDIπsimport2exporteffect1Thesizeofmarketha引言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经济领域的两大主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二者的联系日益紧密,外资成为影响各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7800亿·45·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国外直接投资(FDI)的金额为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6%①。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绝对比重,也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8187%、58118%、5917%、84191%②。在总共1774166亿美元贸易顺差中,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顺差达到了119114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顺差总额的67114%。相比之下,国有企业虽然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增长速度,但仍然保持了322107亿美元的逆差水平。根据钱纳里和斯特劳特(Chenery和Strout,1966)著名的“两缺口模型”,外资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通过促进就业和增加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的整合和有效配置,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FDI的流入还可能通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成长。但是,FDI进入受资国以后也会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外国投资者对当地企业或行业进行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可能非常有限,而且凭借其先进的技术、高超的营销战略、雄厚的资金和优质的服务,外资企业反而可能会挤压当地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受制于国际市场需求和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究竟应该如何评估FDI的流入对受资地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准确地评估FDI对我国各地区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角度,结合各省的区位条件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一、相关理论、文献的回顾和评述对现代FDI和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FDI对国际贸易是替代(Substitute)效应还是互补(Complement)效应。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最初是由蒙代尔(Mundell,1957)提出的。他从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两国家、两要素和两产品的分析框架出发,认为对外投资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保持国外市场。蒙代尔认为,资本的流动起因于贸易,它只是替代了替易,没有特殊好处,相反,投资国减少了比较优势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接受投资国则扩大了比较劣势的产业,这种替代是逆国际分工的,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是一种完全替代的关系。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间FDI活动的加快,国际间的贸易规模总量不但没有发生萎缩,反而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贸易完全替代理论受到了挑战。小岛清(1973)结合日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FDI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模型。小岛清把国际直接投资看作是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和扩散,它并非是单纯的资金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的总体转移。外资的进入首先是直接增加了东道国的要素供给,以加大投入的形式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同时由于外资还具有内资所不具有的外部性,即通过①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