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词汇的空缺谈翻译[摘要]由于中西方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就造成了英汉词语和意义的非对应,因而产生了词汇的空缺现象。本文试图了解造成词汇空缺的原因、并找出翻译策略以来消除文化障碍。[关键词]英汉语言;词汇空缺;原因分析;翻译方法[]G642[文献标识码]A[]1671-5918(2010)04-0129-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4.064[本刊网址]wwhbxb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的涵义以及产生原因浅析词汇空缺是两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语”或“对应语”。如karaoke,在中文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内涵,只得借用英文字母处理为“卡拉OK”。在中国,有些说法外国没有:唱红脸、老油条、炒冷饭、半路出家、跑龙套、拍马屁、三头六臂、对牛弹琴、班门弄斧、吃火锅饭、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例如:askeletoninthecupboard、agreeneye、afterdeath、abeeinone’sbonnet等等。二、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在中国,所谓“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向来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上哪儿去?”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是说“Hi!”。再如,在汉语中,“东风”指的是“春天的风”。而英国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其原因是中国和英国所处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风带以及气候的不同从而才导致说法的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三、因风俗习惯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中国人把“娶媳妇”称为“红事”,把“死人”称为“白事”。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但“龙”(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的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高贵、珍贵的象征语言中就相应出现出现了“龙颜”、“龙袍”、“龙庭”“望子成龙”、“乘龙快婿”、“龙凤呈祥”等褒义的表达法。从某种意义上讲,“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的个性。四、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语言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思想的直接写照,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就把英语国家和中国的宗教观念上的迥异体现得淋漓尽致。英语国家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而在中国,儒、佛、道三教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中国人心目中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更是根深蒂固。老天爷和上帝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是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中各自所特有的个性。五、因审美价值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对客观世界审美观的不同也会使语言产生词汇空缺。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环境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内涵。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top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dog(幸运儿);但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如狗崽子、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等。因此,“狗”和“dog”除了本义相偶合以外,其余引申义、喻义基本是属于语义彼此空缺的范畴。六、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够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正是这些观点给词汇空缺的可译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从翻译的定义、标准和翻译者的不同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性来进行探讨,可以看出词汇空缺在某种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是可译的。然而,这种可译不可能完全等值,是相对的。(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形象和句法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的一种方法。它是填补词义空缺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既可以使译文简洁明快,又能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直译为“foot---bingdingsofasl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