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18F-FDGPETCT显像与TNM分期的关系探讨刘玉杰李学谦黄友明苏剑东孙贤久秦先锋江堤张莉刘美红(中山大学附属东莞东华医院消化内科广东东莞523110)【】R730.4【文献标识码】A【】2095-1752(2011)23-0037-04【摘要】目的探讨18F-FDGPET/CT应用于胃癌TNM分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1月一2010年12月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1例胃癌患者进行18F-FDGPET/CT扫描,获得肿瘤分型、分期、转移等情况,并与手术探查、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照。结果T分期:18F-FDGPET/CT检测出全部患者,检岀准确率为100%,PET/CT诊断T1期的符合率为50.0%,T2期的符合率为37.5%,T3期的准确率为100.0%,T4期的准确率为88.2%,PET/CT对胃癌T分期总体准确率为72.6%;N分期:PET/CT的淋巴结转移与手术病理的符合率为75.59%,N0期的符合率为90.0%,N1期的符合率为84.6%,N2期的符合率为87.5%,N3期的符合率为100.0%,PET/CT对胃癌N分期总体准确率为88.2%;M分期:18F-FDGPET/CT诊断Ml期17例,手术病理诊断Ml期19例,PET/CT的Ml分期符合率为89.47%o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和远处组织器官转移的检出是一种灵敏的方法,对胃癌的术前分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关键词】胃癌18F-FDGPET/CTTNM分期胃癌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病死率高,其五年牛存率一般不超过20%⑴。目前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外科手术,而手术方式的选择、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转移范围。传统的影像检查方法如CT、MRI等对胃癌转移的检测存在局限性,且对远处小病灶的转移也难以作出准确判断。18F-FDGPET/CT是将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两种先进的影像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影像设备,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分期的价值己越来越被临床所认可。作者采用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成像技术(PET/CT)对51例胃癌患者进行全身扫描,并与手术结果及病理分期对照,探讨---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8F-FDGPET/CT应用于胃癌TNM分期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07年1月一2010年12月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胃癌病人51例,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21〜88岁,平均61.5岁。全部患者在术前进行18F-FDGPET/CT检查并进行TNM分期,有完整的临床病历资料和影像资料。1.2设备准备PET/CT设备为美国产DiscoveryST-16型,18F-FDG由西门子冋旋加速器生产,放化纯》95%。常规方法检查,并延长采集吋间以提高检测灵敏性。1.3检查方法病人于检查前12小吋禁茶、洒、烟和咖啡等饮料,给予缓泻剂清肠或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清除宿便;6小吋前完全禁食,并禁止剧烈运动,保持平静。检查当日晨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血糖浓度控制在7mmol/L以内。检查前2小吋给予丁澳东萇著碱20mg肌注,给予76%泛影葡胺0.8ml+温开水600ml混匀让病人服下。从手背静脉注射18F-FDGC剂量:0.12〜0.15mCi/kg),静卧40—60min,排空膀胱,上机前饮500ml—1000ml水以充盈胃肠道。后进行全身螺旋CT扫描,图像采集条件:电压140kV,电流90mA,旋转速度0.8s/周,床速22.5mm/s,矩阵512512o图像融合吋由PET/CT后处理工作站自动转换为128128矩阵。PET发射采用2D扫描,矩阵128128,每个床位采集4—5min,扫描长度14.6cm,两个相邻床位间迭代断层面为35层。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OSEM),利用CT扫描数据对PET图像衰减校正(CTAC),并把校正后的PET图像与CT图像进行融合。得到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PET/CT图像。应用PET分析软件对病变部位感兴趣区(R0I)测量病灶的最大摄取值(SUVmax)和平均摄取值(SUVmean)。1.4图像分析由1位高年资核医学医师及1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ET/CT图像,做出PET/CT病变的定性及定位诊断。PET/CT阳性显像标准:①胃壁增厚>5.0mm,或呈腔内突出的肿块,摄取FDG的SUVmean值>2.5;②胃周淋巴结无论犬小,如摄取卩。6的51^值>2・5者为阳性;未摄取FDG或摄取FDG的SUVmean值<2.5的淋巴结,以CT检测直径---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ge;1.0cm为阳性;③其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