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研究综述2007年12月第29卷第6期延安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Dec,2007VoL29N6陕北民歌研究综述王红妮,赵建斌(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要:陕北民歌,作为全国民歌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一种偏僻的地域文化,它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从1938年以后开始的.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以及陕北民歌在文本搜集与理论研究上出现的不同成果,陕北民歌可划分为延安启动期,建国推动期,文革停滞期和改革开放腾飞期四个不同研究时期.对陕北民歌的文本搜集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其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学术化.关键词:陕北民歌;研究状况;历史分期:G127文献标识码:A:1004---9975(2007)O6—0o98—05陕北民歌是在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陕北(今榆林,延安一带)孕育形成的,其产生与地域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与其它民歌在历史发展中的情形一样,陕北民歌在传播中因受人文,地域环境的限制,长期处于一种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很少成书.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真正把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来收集,整理和研究是从1938年开始的.陕北民歌的研究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经历了启动期,发展期,停滞期和腾飞期四个阶段.一,延安启动期(1935—1948年)从1935年1O月19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其间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近13年,历史上称为”延安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陕北民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陕北民歌的研究是从民歌的采集活动开始的.党中央抵达陕北后,一大批学者和有志青年也纷纷云集延安,为革命事业献力献策.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响应毛泽东的”二为”号召,开始从陕北民间挖掘艺术瑰宝,寻求创作之源.1939年3月,鲁迅艺术音乐系高级班发起成立了”民歌研究会”(1939年1O月改98名为”中国民歌研究会”,1941年2月正式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其研究起点就是从挖掘陕北民歌开始,最有代表性的活动是1940年7月,研究会派庄映,马可随民众剧团赴陇东,三边一带推进音乐工作,同时也委托他们采集当地民歌.其后,”1942年2月,安波,鹤童,张鲁等参加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至绥德,米脂,佳县一带,从事民间音乐采集.……河防将士访问团归来,采集民歌四百余首,其中一部分精彩者首次演出,大受欢迎.”…加’这两次采集活动激发了陕甘宁边区很多文艺工作者对民歌采集的参与热忱,截至1942年,研究会积累民歌上千首,经过认真筛选,油印出《陕甘宁边区民歌第一集》(涣之,李元庆,杜矢甲,唐荣枚等编,1945年2月)《陕甘宁边区民歌第二集》(马可编,1946年3月),在对优秀民歌加以推广的过程中,两部油印本中被采用的最多,最具特色与反响的首推陕北民歌.鲁艺文学院何其芳等民间文艺工作者所发起的民间文学收集,整理运动,将陕北民歌的研究带入一个新的起点.1945年2月,延安鲁艺文学院成立了一个文艺运动资料室,由何其芳负责,根据他本人的回忆,”这个资料室的具体工作之一就是把鲁艺的同志们在陕北搜集到的民间文学材料加以整理,编为选集.由于民歌材料最多,我们就先从民歌着手.这时张松如同志和我又在鲁艺文学系共同担任民间文学一收稿日期:2oo7--08_.22作者简介:王红妮(1978一),女,陕西宝鸡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课,民歌部分由我讲,所以我一边整理陕北民歌,一边找了一些地方的民歌集子和登载民歌的刊物来同时研究.”[2](P120)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不仅仅只是被收集,整理,它也引起了当时部分学者的专门研究.何其芳在延安呆了近八个月,日本投降后又重新奉调回到重庆,但也就是在这仅仅八个月中,《陕北民歌选》这本可以说是鲁艺师生在陕北采集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大体被编定完成,后经过一番周折,于1945年10月,由程钧昌交前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这部民歌选集所选的,大体以反映陕甘宁边区一带过去和当时(1945年前)的人民生活为主,有些民歌虽说是从别的地方传来,但由于已在边区群众中广泛流传,因此也被选人其中.这次民歌采集,是近代史上一场由新音乐工作者发起的民间歌曲收集,整理运动,”这是近代史上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