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三种胆结石胆汁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对比徐斌(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201299)【摘要】目的:探讨常见的三种胆结石胆汁中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对比。方法:选择2011年3月一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三种类型胆结石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并对其胆汁细菌群落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探讨。结果: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就细菌16SrDNA基因片段而言,其阳性检岀率为76%,且三组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胆色素结石组主要包括厌氧消化球菌等,胆固醇组的细菌群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混合性结石胆汁组主要是丙酸杆菌和厌氧消化球菌。结论:据我院统计分析看来,就检出率方面来看,较高的是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木中的细菌,但各组细菌群落构成各有不同,具有较为复杂的成分【关键词】微牛物群落;胆结石;差异性【中图分类号】R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063-02近年来,我国的胆结石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约为5.6%,就其发生机制方面来看,己然从胆汁郁滞、肺道感染及胆汁理化性质紊乱发展为了胆囊内微牛物环境的改变,基于此,我院选择收治的三种类型胆结石患者,并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对患者的胆•囊内微牛物菌落16SrDNA进行了统一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三种类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择期胆囊切除术,其中另36例,女6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我院结合对胆石化学成分用红外光谱法的分析,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混合性结石组28例,纯胆固醇结石组50例,另外,有22例为胆色素结石组。1.2主要仪器和试剂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用了ABI3100全自动遗传分析仪、ABI2720PCR热循环仪、ZF型紫外分析仪以及低温高速台式离心机MR23i等,Hi-Di甲酰胺,LizSOO和细菌16SrDNAPCR扩增试剂盒。1.3胆汁DNA的提取研究中,取胆汁1ml与lmIBufferI,并涡旋振荡充分混匀,在此基础上,加入溶菌B(50g/L)100μl,在37°C下培育lh,并将离心管置于液氮中5min,继而迅速向水浴锅(65°C)转移,进行3min解冻,进行反复3次,接下来加0.5mlbufferII,上下摇匀后,向其中加蛋白酶K共5μl,进行lh水浴。完成上述操作后,按照1:1比例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比例为25:24:1的加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离心5min,用一灭菌塑料离心管吸上层水相800μl,并将上述三种的混合液进行等体积加入,加入两倍体积的无水乙醇,离心30min,13000r/min,继而将上清去弃去,进行真空干燥后,将30〜50μITE缓冲溶液加入其中,对DNA进行充分溶解,并保存于・20°C的条件下。1.4T-RFLP分析在此环节,我院研究人员将0.2μl的Uz500>10μlHi-Di甲酰胺与纯化、酶切后的PCR产物进行混合,继而于ABI3130遗传分析仪中实施毛细管电泳,所取基线的荧光强度50RFU,并对大于基线的峰高和出峰处的T—RF长度用Genemapper软件进行计算,标准化处理大于50bp的峰面积,对其丰度进行计算,完善整个过程。1.5克隆文库的构建、测序研究中,借助于非荧光标记的引物,PCR扩增各组阳性样品的细菌16SrDNA片段,继而采用E.coliDH5α菌株和pGEM-Teasy载体、进行细菌16SrDNA文库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对细菌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的阳性克隆利用PCR-T-RFLP分析进行分型筛选,然后进行测序,在此基础上获得细菌16SrDNA部分序列,接下来用Blast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实施序列比对,完成整个分析。1.6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我院在统计分析方面采用了SPSS17.0统计学软件,率的比较采用FisheryExacttest分析来进行,试验中三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2.结果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L00例患者中,检出细菌16SrDNA基因片段的有76例,所以其对应的阳性率达到了76%,三组中纯胆固醇结石胆汁组阳性检出率为80%,混合性结石胆汁组为78.5%(22/28),胆色素结石胆汁组为63.6%(14/22),三组阳性检测率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o本次研究中,在胆汁细菌16SrDNAPCR的T—RFLP分析方面。较高的是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本中的细菌,但各组细菌群落构成各有不同,具有较为复杂的成分。3.讨论本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