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123例临床分析儿童哮喘123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哮喘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现状,以利于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方法:查阅我院记录完整的哮喘病案123例,按照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修订的防治常规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岁以内83例,有哮喘家庭史34例。确诊为婴幼儿哮喘83例,儿童哮喘40例。误诊为毛细支气管炎7例、喘息型支气管炎5例、肺炎11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89例,不正确使用者57例。结论: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教育管理,坚持长期、规范的吸入治疗,才能有效防止复发。【关键词】儿童哮喘;过敏性疾病;误诊;吸入激素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885-02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特异性气道炎症,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1]。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最佳的第一线药物⑵。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0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儿童哮喘123例,其中男69例,女54例,年龄3~14岁,病程4个月~6年。1.2资料分析1.2.1哮喘起始年龄构成:以婴幼儿期最高,3岁以内发病83例(67.6%),4~7岁29例(23%),8〜14岁11例(9.2%)。随年龄增长发病呈下降趋势。1.2.2遗传因素:123例哮喘患儿有家族史的34例(27.8%),I级亲属、II级亲属的患儿发病率分别是23例(68%),10例(28%),III级亲属和复合级亲属分别为1例(1.3%),其余患儿家族中有其它过敏性疾病史,但未有哮喘史,故未予统计。1.2.3首次发病诱因:能确定首发诱因者119例,其中,呼吸道病毒感染78例(65.6%),受凉32例(27.2%),支原体感染7例(5.75%),其他感染2例(1.5%)。1.2.4哮喘的发作诱因:123例均有一定的发作诱因,依次为:感冒、天气变化、刺激性气体、剧烈活动、食用鱼虾等诱发。1.2.5伴有其它过敏性疾病情况:湿疹55例(44.9%),过敏性鼻炎、鼻窦炎32例(26.4%),尊麻疹13例(10.4%)。哮喘伴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81.3%,明显高于正常人。1.3辅助检查1.3.1血白细胞计数:WBC3.0^4.0X109/L34例,4~10X109/L76例,10.3~12・2X109/L13例。1.3.2釆用日本富士生产的Serodia-MgCoII试剂盒,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IgM抗体,滴度$1:160为阳性,滴度21:80弱阳性,止常值1:40以下。1.3.3用德国百瑞公司的呼气峰流速仪检测PEF:正常值>80%,测定值以占每例预计值(%)计算,每次连续测定3次,选取最大值记录。结果35例为(64.06±7.83),20例(64.68±7.82),11例(64.91土7・40)。1.3.4可疑病例或小婴儿作支气管舒张试验:方法是0.5%沙丁胺醇溶液超声雾化,剂量:〈4岁0.25ml/次,4〜8岁0.5ml/次,<12岁0.75ml/次,>12岁1.00ml/次,均加蒸惚水2ml,雾化吸入15分钟后喘息明显缓解为阳性,共34例。1.3.5X线胸片:发作期正常者56例,肺纹理增粗11例,伴肺气肿12例,肺不张9例,斑点状或片状阴影22例,网状结节影8例,胸腔积液(单侧少量)3例,肺门影增深(单侧)2例。1.3.6诊断性治疗:(1)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用量250〜375ug/d,分2~3次,症状消失后维持用药3个月,再减量为125卩g/d用3个月。(2)按需给子B2-受体激动剂症状缓解后停药,最长不超过1周。1.4诊断和误诊:依据临床表现,家族史,过敏史,有气流受阻证据,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类似表现,按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修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分为:婴幼儿哮喘83例,儿童哮喘40例。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28例(22.0%),伴支原体肺炎22例(18.0%),误诊为喘息型支气管炎5例(4.06%),误诊为毛细支气管炎7例(5.62%),误诊为肺炎11例(8.94%)O1.4.1伴支原体肺炎22例,年龄4个月〜13岁。发热20例,干咳或痉咳19例,咳口色或黄色痰3例,伴恶心呕吐腹泻5例,呼吸困难、喘憋2例。X线胸示:一侧片状阴影13例,网状结节阴影4例,肺门影增浓2例,单侧少量胸腔积液3例。血清IgM阳性20例,弱阳性2例,单独应用大环内酯药7天疗效不佳吋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而明显好转。1.4.2误诊为喘息型支气管炎5例,年龄5〜8岁,反复发作咳嗽伴喘息哮鸣音,病程4〜6年,湿疹2例,受凉发作1例,有过敏性鼻炎2例,胸片示:肺纺理增粗5例,所有病例诊断性治疗半年后达到临床控制。1.4.3误诊为毛细支气管炎7例,主要以反复发作的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