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经营制度研究和探究展望【摘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问题是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和公司财务领域的热点话题,有些学者从多元化的动因出发,研究企业是否应实施以及如何实施多元化战略,部分研究更关注多元化的经济后果。多元化的价值效应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通过对已有学者多元化动机和多元化价值效应研究的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制度基础的多元化研究趋势,提出了一个包括政治关联和治理环境的新的多元化分析框架,并指出了未来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多元化动机;多元化折价;制度背景中图分类号:C930,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64-06一、多元化动机的早期研究(一)多元化动机理论研究多元化问题的争论始于西方战略管理领域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学术界对多元化动机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然而,由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都是从自己所处的学科领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因此,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多元化动机进行完全和深入的分析。一般来说,在企业多元化动机理论基础方面,代表性的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Coase,1937;Williamson,1981)、市场势力理论(Edwards,1955;BernheimandWhinston,1990)、资源基础理论(Penrose,1959;Teece,1980,1982;Matasusaka,2001;MontgomeryandWernerfelt,1988)、委托代理理论(Muller,1969;Jensen,1969;SheilfeandVishny,1990;AggarwalandSamwick,2003)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ScharfsteinandStein,2000)o虽然这些经典理论都有较深远的影响力,但是在解释多元化的动机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文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例。我们知道,交易成本理论主要是来解释企业选择自制或是外购,因此该理论更适合解释纵向一体化,不能为多元化提供一般性的解释,所以将科斯对企业的性质及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来解释企业多元化问题有明显局限性。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只是一种关于多元化有效的描述,很难从实证上进行检验。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资源基础理论的提出者所支持的“范围经济说”和“竞争优势说”可以用来分析企业进行相关多元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它无法解释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不相关多元化现象(张雷,2008)o一般来说,战略管理学家认为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动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管理者自身的动机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内部动因解释主要是,企业想追求范围经济以及提升核心能力,或者是想通过多元化取得协同效应,这部分的解释一般是基于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从多元化外部动因方面进行的解释一般是以产业经济学为基础,强调企业通过多元化来分散风险或者抓住新的市场机会等;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管理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动机进行多元化,这部分的文献主要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支持(Rumelt,1974;RamanujamandVaradarajan,1989;HoskissonandHitt,1990)o(二)多元化动因实证研究国外学者从很早就开始进行多元化动因的大样本实证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形成了丰富的成果。文献普遍认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因素有:股权结构、公司规模以及公司所处地区的治理环境等。张翼等(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与国有股比例呈U型关系,但是,这一关系在非国有控制的公司中并不存在,说明公司的股权性质会显著影响企业多元化动机。姜付秀(2006)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股权结构、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及公司上市时间长短等都会对上市公司的多元化行为和多元化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早期的研究都是关注公司自身的某些特征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多元化行为和多元化程度,基本上是遵循西方学者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多元化动机研究范式有了显著改变。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对很多问题的解释不能脱离制度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从制度因素出发研究影响企业多元化行为的制度方面的原因。陈信元和黄俊(2007)以及李强和刘善敏(2007)是较早从制度环境因素研究企业多元化行为的,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