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草莓白粉病研究进展刘博,傅俊范(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草莓白粉病已成为我国草莓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文中系统介绍了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为此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草莓;白粉病;羽衣草单囊壳:S436文献标识码:A:10043268(2007)02002004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近年来,草莓白粉病的发生逐渐加重,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我国于1959年首次在沈阳农学院温室草莓上发现白粉病。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丰香等品种大面积推广以来,白粉病发生严重,个别地区,白粉病已成为草莓上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草莓白粉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像锈菌和霉菌一样,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东亚等草莓产区。白粉病是冷凉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也是棚室栽培中的重要病害,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的草莓产区发病严重。1病原菌及症状1.1、病原菌形态特征草莓白粉菌为羽衣草单囊壳[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n],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囊壳属。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叶柄、嫩枝和果实上,分生孢子圆筒形、腰鼓形,成串,无色,18~30m!12~18m;子囊果生叶上者散生或稍聚生,生在叶柄和茎上者稀聚生,球形、近球形,褐色、暗褐色,直径60~93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大小差异很大,直径4.5~24m;附属丝3~13根,丝状,弯曲,屈膝状,长度为子囊果直径的0.5~5倍,基部稍粗,表面平滑,有0~5个隔膜,全长褐色或下部一半褐色,有的仅顶部无色;子囊1个,宽椭圆形、椭圆形,无色,60~90m!45~75m;子囊孢子8个,少数为6个,椭圆形、长椭圆形,有油点1~3个,多数2个,此外,还有颗粒状内含物,无色,15~24m!10.5~15m[4]。无性阶段为Oidiumhumuli,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粉孢属。1.2、发病症状白粉病危害草莓的叶片、叶柄、花、果实及果梗。草莓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上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片边缘萎缩,焦枯,花蕾和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病后,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果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光泽并硬化。2发病规律2.1侵染循环在寒冷地区,病菌以闭囊壳、菌丝体等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活着的草莓老叶上越冬;在温暖地区,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6]。草莓白粉病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寄主叶片上,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附生在叶面上,从萌发到侵入一般需20h,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4d后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d后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2.2病菌生物学特性草莓白粉菌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0∀,5∀以下和35∀以上均不发病。孢子囊在水中极易破裂而释放出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15~25∀,相对湿度98%。强光照明显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的生长。随时间延长分生孢子存活力下降,但侵染5个月以后仍有部分分生孢子有活性,分生孢子在新叶上的萌发率明显高于老叶。雨水有抑制白粉病发生的作用,孢子以晴天下午飞散最多,降雨则强烈抑制孢子传播。叶背面较易发病,因叶背面气孔多,且叶背面角质层较薄,病菌易侵入。越冬或越夏病菌的存活力和致病力取决于无性孢子的产生情况[3,5,7~11]。3防治措施3.1、抗病育种与抗性鉴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品种的抗病性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草莓白粉病等真菌病害的抗病育种与抗性鉴定就成为草莓育种中的首要任务。国内外学者针对草莓白粉病的抗病育种与抗性鉴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Nelson等研究了温室和露地上栽培的17个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发现不同基因在不同的病害胁迫下可以遗传不同水平的遗传抗性。[13]等把空间模拟与遗传信息相结合就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遗传抗性进行了研究。李文金等于2000年调查了赛娃、美德莱特、丰香和弗吉尼亚4个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4个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