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学在中国植根〔民国时期(1912~1949)〕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现代生物学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尊定了初步基础。民国初期,在北京、武昌、南京、广东、成都、沈阳等6处相继成立了高等师范学校,并在这些学校中设立博物部或农科。1921年秉志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学者主持的大学生物系。不久,高等师范学校都先后改为大学。而博物部或农科的有关部分也都发展成为生物系。一些大学的地质系也进行了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一批中国生物学家到各个大学任教,他们在各大学的生物学系、地质系和医学院、农学院有关系科的创办和建设中,做出了贡献。如在北京大学先后有钟观光(1868~1940,植物分类学)、张景钺(1895~1975,植物形态解剖学)、杨钟健(1897~1979,古生物学)、林(1903~1981,植物分类学)、雍克昌(细胞学)、崔之兰(1902~1970,组织学)等。在清华大学有吴韫珍(植物分类学)、陈桢(1894~1957,遗传学)、李继侗(1897~1961,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戴芳澜(1893~1973,真菌学)、汤佩松(1903~,植物生理学)、赵以炳(1909~1988,生理学)等;在燕京大学有胡经甫(1896~1972,昆虫学)、李汝祺(1894~?,遗传学)等。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有林可胜(1897~1969,生理学)、张锡钧(1899~1988,生理学)、吴宪(1893~1959,生物化学)、马文昭(1886~1969,组织胚胎学)、冯兰洲(1903~1972,寄生物学)等,在前中央大学(包括其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有秉志(1886~1965,动物学)、胡先马肃(1894~1968,植物分类学)、钱崇澍(1883~1965,植物分类学)、伍献文(1900~1985,鱼类学)、蔡翘(1897~?,生理学)等;在浙江大学有贝时璋(1903~,实验生物学)、罗宗洛(1898~1978,植物生理学)、张肇骞(1900~1972,植物分类学)、蔡邦华(1902~1983,昆虫学)、谈家桢(1909~,遗传学)等;在武汉大学有张(1884~1950)、高尚荫(1909~、病毒学)等;在山东大学有童第周(1902~1979,实验生物学)等,在中山大学有陈焕镛(1890~1971,植物分类学)、朱洗(1900~1962,实验生物学)、张作人(1900~,原生动物学)等。当时客观条件十分困难,经过中国学者的艰苦奋斗,大学中生物学科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当时中国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培养出不少专业人才,对以后中国生物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民国初年,中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生物学研究机构。1914年,留美学生任鸿□等人,在美国发起筹备,于1915年1月在国内发行《科学》杂志。10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传播科学知识,提倡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生物学家秉志就是发起人之一。1918年,中国科学社总部从美国迁回中国上海,不久又迁南京。1922年8月,由中国科学社委托秉志、胡先马肃和杨铨(1893~1933)筹建的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秉志任第一任所长,研究所的任务是研究、培植人才和普及推广科研成果。研究所分为动物学和植物学两部分,秉志兼任动物学部主任,胡先□任植物学部主任(后由钱崇澍继任)。研究所着重于中国动植物的调查、分类研究,同时也进行一些生物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丛刊后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部,分别汇集动植物研究成果。至1942年为止,动物学部共发表论文112篇,植物学部也发表论文100多篇。国外许多研究机构常与研究所交换论文。研究所还培养了大批生物学家。国内许多著名生物学家都曾在该所工作过。1928年,由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集资,在北平建立了静生生物调查所,由秉志任所长(后为胡先马肃),并由他和胡先马肃分别主管动物学部和植物学部。调查所的主要任务是调查中国北方动植物区系。调查所出版了《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1929年在南京筹建了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主要任务是陈列从全国各地送来---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的动、植物标本,同时也作些动植物的分类研究。1934年,该馆改组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王家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