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圈整合发展战略第28卷第4期2011年2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V_01.28NO.04Feb.2Ol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圈整合发展战略李继东(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山水生态城市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的综合结果,亦是珠江三角洲生态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基于近些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城市群建设思维模式与现实出现的异变,用城市生态圈理论重新审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生态资源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区域内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和城市群的生态圈机制与生态屏障,以形成城市群生态圈的岭南山水生态景观.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山水生态城市;城市群生态圈;岭南生态景观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1.04.007:F293文献标识码:A:1001—7348(2011)04—0029—051珠江三角洲生态城市群发展的目标与变异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群,已成为一个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折的使命.广东省政府已公布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城市群层面上的环保规划.以前的规划重点是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而现在环境规划非常关注产业转型与空---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间布局].这是一个突破,但一个更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角度是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地理地域,而地域性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综合特性,包括它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矿物,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因此,珠江三角洲生态城市群的建设应视大珠江三角洲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一个大生态圈.本文将从城市生态圈这一理论与角度探讨这一重要课题.在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中,应包括: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正义,生态产业,深层生态学,绿色运动,健康的社区,适宜的技术,社会生态,生物地方主义,本土的世界观等.这一概念的产生源远流长.花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一1898年霍华德发表了题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着,阐述了"花园城市"的理论,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2O世纪3O年代,C.Troll提出了景观生态一词.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大会上制定的《雅典宪章》就是现代城市规划运动的第一个重要文献,其中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还具有深远的影响.《雅典宪章》首次提出城市具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城市这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同时批判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规划理论追求"姿态伟大","排场"和"城市面貌"的做法,指出这种规划理念只能使城市交通更加恶化.二战后,在"田园城市"和"邻里"规划思想的影响下,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生态学家O.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倡建立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城市规划生态学认为"生态城市必须既是一个生物体系,又是一个能够供养人和自然的环境,是人在生物圈中的理想住区.在---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生态城市中,社会和生态过程以尽可能完善的方式得到协调".1978年,一批建筑家和规划师在秘鲁的利马对《雅典宪章》进行了系统评价,其后就此发表的文献就是《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批判了《雅典宪章》为了解决城市四项基本功能而追求相关功能分区的思想.实践证明,追求功能分区的同时必将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城市自然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多样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而《马丘比丘宪章》实现了从单纯重视规划形态向重视城市多样性,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方向的转变,在规划思想上前进了一大步.我国学者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因此可以定义为"一个收稿日期:2o10—12—20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3C70146)作者简介:李继东(1958一),男,湖南常德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管理.?3O?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以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