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第31卷第6期2022年6月武汉工程大学学报J.WuhanInst.Tech.Vol.31No.6Jun.2022收稿日期:2022202202作者简介:王平(110122),男,江苏扬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章编号:167422869(2022)0620065205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王平1,2,杨蕴玉1(1.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1;2.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江苏南通226007)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科学。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翻译活动表现出翻译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以及和谐性等特性。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客体、过程、目的以及原则等四个方面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的阐释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并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语言行为是基于体验的认知行为,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自身与外界的互动式体验与感知。同理,翻译的全过程也包含着译者对“现实”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并且正是基于此,译者方能在译入语中成功地描绘出原文作者所勾勒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1]。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相对于传统语义观和解释派哲学语义观,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视角审视翻译,更加突出了译者在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参与的多重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王寅教授指出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应当既要考虑到作者,又要考虑到作品本身,也应兼顾读者。只有将交际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要素(作者、文本、读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体验和认知这两个要素的制约作用,努力处理好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作者、理解作品、译好文本,才能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具体来说,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观点:翻译的体验性、翻译的多重互动性、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和谐性、翻译的“两个世界”[2]5832591。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从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3]”蔡晖指出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大体为: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语言符号[4]。根据这一模式,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实际上肯定了“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这一观点。同时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要求翻译主体的积极体验和多元互动,另一方面要求译者要做到适可而止,创而有度,倡导和谐翻译。因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被看作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翻译观。二、译者的主体性西方传统的翻译研究对译者的主体性认识不够,甚至不予提倡,竭力反对,认为忠实于原作应是译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其间译者只是充当原作者的传声筒。20世纪70年代,随着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translationtheory)的提出,以“目的论”(theSkopostheory)为代表的翻译功能学派倡导把翻译从原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该学派认为“原文文本只是提供信息,译者应该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5]。随后,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Robinson)在《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一书中首次提出“后理性翻译”(post2rationaltranslation)这一概念,更是旗帜鲜明地倡导“译者即作家”这一观点。第31卷第6期2022年6月武汉工程大学学报J.WuhanInst.Tech.Vol.31No.6Jun.2022收稿日期:2022202202作者简介:王平(110122),男,江苏扬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章编号:167422869(2022)0620065205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王平1,2,杨蕴玉1(1.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1;2.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江苏南通226007)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