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择MAN两家曾经在合资中受过伤的中外卡车企业,能否成功建立一桩新“联姻”《财经》记者梁冬梅李慎“与MAN的合作并不是一见钟情。”7月27日下午,在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汽集团)山东济南总部的办公室,董事长马纯济说。12天前,中国重汽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汽)宣布,与全球第三大商用车公司德国MAN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后者以5.6亿欧元获得前者25%股权加1股,并转让一项完整卡车和三款发动机技术。此前,两家公司都有过不愉快的合资经历。中国重汽集团曾与瑞典沃尔沃集团在2003年牵手,成立了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但合资公司在2005年产品下线一年后便停产。MAN于2002年与郑州宇通集团成立了猛狮客车,生产客车底盘和整车。结果合资公司自成立之后连年亏损,今年1月退出时,合资公司累计亏损近亿元。马纯济和MAN集团CEO汉肯?萨缪尔森(HakanSamuelsson)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新的合作形式,借鉴和总结了以往合资公司的经验教训。不过,看起来两家公司的战略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对于重新找到联姻伙伴的中国重汽和MAN,双方如何才能不再重蹈覆辙?两个“受伤者”早在1984年,MAN与中国重汽集团便有了技术合作。当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引进整车技术,在国内联合生产“斯太尔”系列重型卡车。中国重汽集团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当时便是联营公司成员之一。此后,济南汽车利用斯太尔技术优化了其自主研发的“黄河”第二代产品,使得公司生产能力、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则在1990年成为MAN旗下的子公司。MAN和中国重汽集团双方重新真正开始探讨深度合作问题,却始于2008年春季。当时,距2008年7月1日中国国内商用车实施国III标准大限不远,国内车企压力骤增。根据环保部的规划,2011年1月1日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IV标准,并预计2013年实施国V标准。“中国重汽造国III标准的发动机还可以,造更高标准的发动机现在还不行。”资深汽车专家贾新光告诉《财经》记者。在他看来,中国重汽引入MAN“是生存的需要”。MAN一直看中新兴市场扩张。2007年,MAN销售收入达到155亿欧元,同比增长19%,其中商用车销售收入达到104亿欧元,增长了20%,公司在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和波兰增长迅速。在2007年年报中,MAN表示,未来的战略重地,是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中国重汽集团2007年销量增长69%,超过东风汽车和一汽集团,成为中国重卡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重汽集团是当时可选的公司中最合适的一个。”萨缪尔森说。然而,合作的形式成为双方谈判的重点和难点。起初,MAN希望像其他公司一样,与中国重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中国重汽集团则希望改变传统合资公司的形式。由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汽车整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而占据技术等核心优势的外方在股权上亦不肯让步,因此,自1985年中国第一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成立以来,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中外合资公司采取的合资模式,绝大多数为50:50的比例,合资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线,直接将国外的车型引入。不过,乘用车领域成功的50∶50合资方式,在大中型商用车领域里均以失败告终,其中就包括MAN参与的猛狮客车和中国重汽参与的济南华沃。一位曾供职沃尔沃集团的知情人士称,沃尔沃集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就有意与中国重汽集团合作,但到2003年6月双方签约时,沃尔沃集团中国战略发生变化,没有像当初设想那样与中国重汽集团进行全面合作,仅仅成立了济南华沃合资公司。之后,中国重汽集团在当时双方技术合作的基础上,独立研制出了豪沃(HOWO)。这令沃尔沃集团对于合作的信心大受打击,原计划40亿元的投资,最后实际投入只有3000万元。另一个阻碍合资公司发展的原因,则是双方各怀心思,不能真正“同床共枕”。贾新光表示,无论是宇通客车,还是中国重汽集团,在与外方合作的同时,都希望获得对方的技术。在中国重汽集团与沃尔沃集团合资项目搁置背后,就有“中国重汽集团盗窃技术”的说法,称中国重汽集团声称自主研发的豪沃技术,是从沃尔沃集团盗窃而来。对于当年的恩怨,马纯济不愿再提起。沃尔沃集团中国区新闻发言人也拒绝评论。对此现象,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