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头皮针采集动脉血临床优势探究[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头皮针采取动脉血标本的方法及优势,从而提高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疼痛,提高血气分析值的准确性。方法按便利取样法将19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94例和对照组98例,实验组接受头皮针动脉采血,对照组接受常规注射器采血。观察并记录采血时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及患者对疼痛的反应。结果实验组一针见血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值=9.47,说明P值<0.01);实验组对疼痛的反应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X2值=22.38,说明卩值<0.01)o结论利用头皮针采集动脉血可大大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操作时间短,容易判断,确保血气分析值的准确性。[关键词]头皮针动脉血一针见血疼痛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224-01动脉血气分析是危重患者监测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项目。通过血气分析可以监测患者的氧合情况以及酸碱平衡情况,为危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1]。随着血气分析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护士采取动脉血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如何快速准确的采集标本在减少误差,保证结果可靠性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动脉血气分析测定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①合格的采血部位(楼动脉、肱动脉、股动脉);②严格隔绝空气;③在海平面大气压(101.3Kpa,760mmHg)安静状态下,采集肝素抗凝血;④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2]。为了探索如何快速有效地抽取动脉血,我科对192例需采集动脉血的患者分别采用头皮针采血法和普通注射器采血法进行动脉血采集,并进行了对照研究,证明头皮针采血法方便、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少,最终提高了了动脉血气分析的准确性。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9年8月-2010年11月我院呼吸内科192例需做血气分析的患者,年龄52-84岁,其中男病人126例,女病人66例,COPD患者10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23例,呼吸衰竭患者42例,重症肺炎患者20例。1.2方法按便利取样法将此192例患者随机分配,1-25床为对照组,26-抢救室为实验组。其中实验组94例,对照组98例。操作中一针见血者视为成功例,否则视为不成功。对照组按常规注射器采血法采血,实验组使用头皮针采血,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用5ml注射器已稀释好的肝素钠,充分充盈管壁后,弃去针头改接头皮针,再弃去肝素液排尽空气,备用。②选择穿刺部位,一般以挠动脉为最佳,其次依次为肱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③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的手指,范围应>5cm,固定血管的手指的消毒范围应达两关节以上。④挠动脉穿刺时,嘱病人放松,平卧,穿刺上肢外展,掌心向上,在前臂下1/3橈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极为穿刺点,常规消毒。⑤固定欲穿刺动脉,头皮针与皮肤呈20°-30°角度快速进针,针头刺入动脉血管后可直观的看到头皮针软管内的回血,此时应观察回血搏动情况,若搏动良好即为动脉血,再放松固定血管的手,抽取血液2nd入针管后拔针。⑥棉签压迫穿刺点5分钟以上,针头插入干棉签,软管处打结,轻轻旋动注射器,摇匀标本,送检。1.3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2结果2.1两组患者抽取动脉血的成功率结果比较见表1表1两组患者抽取动脉血的成功率结果比较注x0.012=6.63,xO.05,2=3.84,此表说明P值V0.01,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采血时痛感比较见表2表2两组患者采血时疼痛感比较注xO.012=6.63,xO.05,2=3.84,此表说明P值V0.01,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3讨论3.1穿刺成功率高痛觉低参与此次研究的护士均由每日责任护士随机执行操作,技术水平相当,排除了个人因素。取用麻烦,而且在针头刺入时容易造成职业暴露。而头皮针护士作为操作的主体,由于长期性经常性使用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从而形成对头皮针的良好手感。而且头皮针的针头较普通注射器相对短,操作者可以持针翼非常容易的调节进针后的方向、角度及深度。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高达86.17%,而对照组只有67.34%;在疼痛对比方面,由于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高,因此疼痛比率自然降低。此次研究证明实验组一针见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疼痛感明显降低。3.2易判断耗时少当头皮针刺穿血管时回血直接回到硅胶软管,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血液博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