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和心理情绪改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于本院急诊治疗的108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患者予以优化的急诊护理干预。在护理期间收集并分析两组胸痛患者的抢救效果、急诊护理情况、不良事件出现概率、负面情绪水平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概率:100.00%(54例),抢救失败概率:0.00%(0例)。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概率:92.59%(50例),抢救失败概率:7.41%(4例)。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概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抢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经过优化急诊护理后出现不良事件的数量低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负面情绪有明显改善,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胸痛患者进行急诊干预时,通过优化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抢救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降低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进一步提高患者对化疗工作的满意程度,应当在实际的急诊抢救工作中积极推广应用。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于本院急诊治疗的108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36~60岁,平均年龄(47.50±13.5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7例,年龄37~59岁,平均年龄(48.01±12.13)岁。两组胸痛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研究内容均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患者的各项诊断数据结果符合国内医学会颁发的胸痛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的研究工作当中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患者完成各项相关随访内容。排除标准:患者出现妊娠情况;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出现精神异常问题;患者不同意加入本次研究工作;未完成各项随访内容。1.2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为患者进行简单的分诊,并安排抢救室进行抢救干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按照医嘱进行用药。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检测。如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则立即准备手术室以及手术设备、器械等。在抢救后为患者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研究组患者予以优化的急诊护理干预。①建立护理小组,由专科护士以及导诊护士组成。其中,导诊护士负责进行分诊工作,专科护士负责进行急诊护理干预。保证护理人员的分工明确,缩短患者护理时间。②患者入院后立即办理入院手续,并第一时间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疼痛时间、疼痛位置以及病史等情况。此外,为患者监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通过CT以及心动图等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以及相关信息。辅助进行检测,明确患者胸痛原因。③在确定患者各项信息后,为患者进行对症抢救处理。为患者给氧、建立静脉通路,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对于心源性胸痛需要及时使用抗血小板类药物。如果需要手术,则需要及时准备手术器械和药品等。最后,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负面心理状态。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急诊胸痛抢救成功率,两组胸痛程度VAS评分、SAS评分,两组分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总急救时间,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前后胸痛程度采用VAS量表评价、心理症状采用SAS量表评价。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患者抢救效果对比分析研究组抢救成功概率100.00%(54例),抢救失败概率0.00%(0例)。对照组抢救成功概率92.59%(50例),抢救失败概率7.41%(4例)。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概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2患者急诊护理情况数据分析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抢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